跳到主要內容

為什麼資訊需要驗證

人氣: 8436  

網路識讀

主題圖片: 為什麼資訊需要驗證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人們獲得資訊的主要管道之一。根據行政院研考會98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顯示,12歲以上的網路使用者,已有88%的人會透過網路搜尋資訊,無論是生活、旅遊、美食甚至新聞等相關資訊主要都是透過網路獲得的。每個人只需透過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就能馬上得到需要的資訊。不過在Web3.0的世代中,每一個網路使用者不僅可以下載接受資訊之外,也可以自行上傳發佈資訊。

雖然網路資訊非常多元且豐富,但是卻因為缺乏過濾管理的機制,使得網路上同時存在對使用者有幫助的資訊,與各種不當或不正確的資訊,因此網路資訊的正確性與可信度開始受到質疑。

 

網路資訊的特性

網際網路上充滿各種型態的數位資訊與服務,例如搜尋引擎、休閒資訊網站、健康醫療網站、學術資料網站、其他網路論壇與網路社群等,這些網路資訊究竟具備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如此充分提供每個人不同的需要,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與學習呢?

  • 近用性:每個人都可以是網路資訊的接收者或發佈者。
     
  • 匿名性:資訊發佈者可隱匿身份、性別、組織等個人訊息。
     
  • 即時性:閱聽者能透過網路快速地取得資訊
     
  • 互動性:使用者可隨時隨地透過網路對談、資料傳輸、信件往來,並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互動。
     
  • 異步性:使用者不需要同時間處在同一傳播的情境,可以自由分配自己上網時間和地點。
     
  • 多媒體:結合文字、聲音、圖形、影像等多元形式呈現資訊。
     
  • 無國界性:網路節點相連的資訊網絡,跨越了地理疆界的限制。
     
  • 守門程度低:網路媒體沒有編輯者可擔任資訊的守門員,管制與過濾網路資訊。

 

網路不當資訊產生的可能原因

網路資訊幾乎遍佈在所有領域中,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相關資訊,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一點,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可信與不可信的訊息,內容正確與否對於使用者來說是個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網路會產生不當資訊呢?事實上,就是因為網路資訊具備了近用性、匿名性、即時性等特性,且都是透過網路進行傳遞,自然而然地就容易造成不當資訊的產生。

  • 不同軟硬體傳輸的問題:因為網路傳遞資料時,必須經過不同硬體或系統,造成有些文字或圖變得跟原本不同。
     
  • 缺乏資訊守門人的管理:網路資訊不像傳統出版品有編輯者審查,所以許多資訊未經過專家控管、驗證,就到處傳播開來。
     
  • 日期的可塑性:比如說資訊已過時,或是遭他人竄改日期等,使得網頁上所註明的時間,有時變得不可信賴。
     
  • 政黨、種族、性別等個人偏見:因為政黨、種族、性別等個人偏見造成偏頗不公正的不當資訊。
     
  • 惡作劇、開玩笑造成的網路謠言:因為惡作劇、開玩笑、惡意傷害造成的網路謠言。
     

資訊驗證之重要性

隨著網路資訊不斷的快速增加,資料種類繁雜,如何在網際網路上取得合乎需求的優質資訊,儼然成為網路使用者重要的課題。此外因為網路也是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管道,所以若網路使用者在搜尋資訊時未能以批判性的思考角度來檢視內容的正確性,那麼容易造成只會大量的搜尋資料以及接收資料,卻不知其所以然,更加無法理解其中隱含的意義與產生獨創性的想法。

 

 

相關文章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給我們多元的資訊與便利的溝通管道,也帶給孩子多元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國外學者Prensky 2001年提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就是在說明這些出生於1980年後(資訊時代)的年輕族群,他們從小與各種資訊科技一起成長,習慣也熟悉各式科技的使用。而養育數位原住民的父母或教育人員,則稱作「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他們可能長大後,或是因為工作,才會接觸到科技 (Prensky, 2001)。因此,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這二個族群在生

認識網路謠言

自古以來,謠言一直是無所不在的。從前謠言多以口耳相傳,散播範圍有限,且會隨著時間逐漸淡化,現今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網路謠言不僅即時快速且大量傳遞、突破時空的限制,也因為可以負載文字、圖像、影片等多媒體,使得網路謠言比起傳統謠言有更完整的訊息說明,也造成了網路謠言的散播情形愈加嚴重。

 

相關影片


氣噗噗大挑戰

眼見不一定為憑

生活中的假訊息

焦慮的飛炫阿嬤

返回網路識讀文章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