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本的校園欺凌現象:手機文化的副作用?

人氣: 10088  

網路霸凌

主題圖片: 日本的校園欺凌現象:手機文化的副作用?

今年由松隆子主演的日本電影「告白」在台灣轟動上映,從名稱乍看之下容易使人誤會是個浪漫愛情故事,然而卻是日本長久以來的校園欺凌問題的血淋淋寫照。這部改編自小說家湊佳苗的獲獎同名小說,自出版後就話題不斷,電影版也在日本國內創下數週票房冠軍。日本校園霸凌問題(校園いじめ存在已久,不僅是小說與電影經常深入探討,連漫畫,例如ライフ (LIFE,東立出版)、我不要一個人(尖端出版),與日劇也經常以校園暴力為主題,並引起日本社會的廣泛共鳴與回響。歷年來日本電視劇觸碰到青少年間的校園霸凌議題為數不少,除了改編自漫畫的「人生」(ライフ)以外,還有「人間。失格」,與「我們的教科書」(私たちの教科書)等。

 

「人間。失格」(1994) 早在二十年前就刻畫出霸凌受害者的絕望心情,當一個青少年長期被無故排擠、在言語與肢體上受到打壓,這種折磨似乎永無止境;被無辜誣陷,加上因為誤會,連最親近的家人也喪失信任,本來的好朋友也開始參與霸凌… 整個學校似乎沒有一個老師或同學可以提供幫助或是挺身而出的無助絕望…這種血腥暴力與內心黑暗的校園暴力在在透過影音呈現,重重衝擊著觀眾。此劇中被霸凌者最終被逼得自殺,隱隱透露出校園霸凌問題的錯綜複雜,似乎無套可解。

 

同樣描寫校園霸凌問題還有較近期的「人生」與「我們的教科書」(2007)。在這些日劇中經常出現的劇情,除了在學校廁所毆打恐嚇受凌學生、勒索金錢,教室座位上被堆滿垃圾,課本書包都被塗鴉寫滿了種種惡意的文字,還會出現各種各樣「有創意」的欺負整人方式,例如,惡意造謠某女同學進行援交、強拍A片裸照、吐口水到午餐便當裡、或是校園中的各種物品(拖把、拖鞋、衛生紙、課桌椅…等)都可以變成為霸凌他人的工具。其中,最令人防不勝防的就是利用手機快速散播惡意中傷的謠言與照片。由於日本社會中無所不在的手機文化,資訊的流傳既廣且快;手機簡訊可是青少年間社交聯絡的重要通訊管道。然而,竟也成為助長校園霸凌的溫床。日劇中即出現霸凌者隨時隨地利用手機上網,到網站上張貼惡意文字,或是向全班同學發出與某人斷交訊息的劇情;而受凌者也多半會受到24小時的惡意簡訊轟炸。由於日本社會的集體意識甚強,霸凌事件通常始於少數帶頭同學,但是基本上全班都加入,至少漠視這樣暴行蔓延。日本學生普遍抱持著只要不是我被欺負就好,或是擔憂我不跟著欺負人就會換我被欺負等消極心態。

 

這些戲劇作品或以悲劇收場,或出現不畏強權、願意挺身而出的同學幫助受凌者對抗而戰勝校園集體暴力來收場;姑且不論結局好壞,這些作品除了殘酷描寫霸凌者的暴力行為,與受凌者的無助心情,也觸碰了這些校園事件背後的大環境問題。霸凌事件除了同學個人層面的各種問題外,家長與教師扮演的角色在聘中也有觸及。甚至,當校方為了粉飾太平,矢口否認霸凌事件,或熱血教師因為積極介入,結果反被學生霸凌的狀況產生時,或許體制需要從根本改變?反霸凌措施或許不是嚴格規範學生行為,而是從教學課程中建立同理心,或從小培養處理與應對(被)霸凌狀況的知能。

 

「人間。失格」劇中受害的被霸凌少年,絕望之餘寫出如下文字:

我的眼睛送給你
如果從此不用再望著你的臉
我的耳朵送給你
如果從此不用再聽見你的聲音
我的嘴送給你
我已經不想再和任何人說話了

 

從各日本當紅的電視劇、電視節目、電影與漫畫等多重媒體的呈現,校園霸凌已經成為日本重大社會議題之一,台灣近年校園霸凌新聞日漸頻繁,有關當局、校方老師與家長都急需提高警覺性與相關知能,讓如此令人心碎絕望的心情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

 

相關文章

數位性別暴力

現實世界中充斥許多性別衝突、性別歧視、性別暴力,甚至是性犯罪,而現今網路帶來的資訊便利與匿名虛擬特性,使得這些性別問題成為網路世界下極富爭議的戰場之一。人們在瀏覽網路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必須隨時注意那些隱藏的惡意與陷阱,有時一不注意,自身也會成為那些霸凌和犯罪的共犯。

孩子,網路世界有我陪你!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現今的兒童、青少年、大學生、社會人士,甚至是阿公阿嬤大多擁有社群網站(例如Facebook)的帳號。透過社群網站,使用者可彼此溝通、分享資訊;善用科技,也可幫助親子感情的聯繫,例如與遠地念書、工作的親人互動,瞭解近況。但是,身為教育者或家長的我們,仍須留意具有多元與豐富資訊的社群網站,可能也潛伏著攻擊性的訊息或不適當的資訊(劉開元,2012)。

 

相關影片


刪除不了的是回憶

我看你,你看他,他看她

湖中女神的困擾

消失的Delete

返回網路霸凌文章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