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主題文庫 : 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研究議題與方向
人氣: 8232
網路霸凌
近年來各國皆逐漸意識到校園霸凌的嚴重性,以及對青少年產生的後續負面影響。霸凌行為被定義為一種長期性有意圖的負面行為,並且多伴隨著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使得被欺凌者難以反抗(Olweus, 1995)。工作場所與成人之間也會有霸凌行為產生,不過校園霸凌主要受害者為心靈發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身心傷害較難恢復,也容易造成各種心理疾病,例如憂鬱、厭食、害怕人群等。
常見的校園霸凌類型包括肢體暴力、語言攻擊、關係霸凌等。其中,搭載了通訊電腦科技的網路霸凌,是利用網路語言文字騷擾的惡意行為,雖然可能不會直接造成實際的肢體傷害,但是因為網路的傳遞散播能力,讓殺傷力更廣泛、更迅速。
相對於以往校園霸凌的研究,網路霸凌的部分才剛起步(Akiba, 2004; Huang & Chou, 2010; Li, 2005; Ybarra & Mitchell, 2004)。網路霸凌是校園霸凌的一種新型態,也保有霸凌行為的諸多特徵;然而,還是有些不同與以往校園霸凌的部分,值得教育者與師長多加注意。
許多網路霸凌研究者,已試圖驗證以往促成校園霸凌的因素,是否也可同樣適用在新型態的網路霸凌?這些可能因素包括性別、學業成績,與文化差異等。由於各國文化與社會氛圍的差異,這些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也會不同。
性別
以往霸凌研究普遍認為男學生較可能肢體霸凌,女學生較傾向關係霸凌(例如排擠或造謠)。在網路霸凌方面,由於缺乏面對面接觸,身材高力氣大的孩子不再具有打架上的優勢,而且網路空間易於快速傳播與匿名的特性,更是流言蜚語滋長的溫床,使性別的差異不再如此明顯。
學業成績
一般來說,學業成績優異的同學,也就是所謂的好學生,較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對象(Ma, 2001)。加拿大的一個網路霸凌研究(Li, 2007)也指出,超過一半的網路霸凌受害者是學業成績較優秀的同學。東方國家較西方社會重視學業考試成績,如果因為成績好而遭受霸凌的學生,其學業表現也通常會大受影響,導致成績大幅下滑。
文化差異
由於不同文化對於霸凌行為的定義解讀稍有不同,各國學童也對校園霸凌抱持不同態度。日本學童較西方國家更傾向使用關係霸凌(Maeda, 1999),源於其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集體意識(Hokoda, Lu, & Angeles, 2006)。中國文化中的「獨善其身」或「管好自己就好」的傳統思想,也容易阻礙校園霸凌旁觀者的積極介入,有研究指出台灣學童傾向認為校園霸凌是不關自己的事情,也不想要跟老師報告,以維持班級氣氛的「表面」和諧(Huang & Chou, 2010)。
科技使用
在美國,青少年間流行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 MySpace)是網路霸凌最易發生的場域;而日本人人手一支手機的生活型態,則造成嚴重手機簡訊霸凌,數起高中生自殺事件都是起因於此。在台灣,青少年學童間最廣泛使用的線上工具則是即時通訊軟體(如 MSN, Yahoo messenger),由於即時通訊需要帳號登入的特性,所以匿名性在台灣網路霸凌研究中特別不顯著(Huang & Chou, 2010),也就是誰在霸凌誰的關係比較清楚。不同的科技工具使用習慣在各國形成不同模式的網路霸凌。通訊科技是網路霸凌的載體,不同科技使用的影響力與差異是目前研究者所持續關注的議題之一。
參考資料
Akiba, M. (2004). Nature and correlates of Ijime--Bullying in Japanese middle sch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1(3), 216-236.
Hokoda, A., Lu, H.-H. A., & Angeles, M. (2006). School bullying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motional Abuse, 6(4), 69-90.
Huang, Y. Y., & Chou, C. (2010). An 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of cyberbullying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6), 1581-1590.
Li, Q. (2005).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Nature and extent of Canadian adolescents' experience: Online Submission.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1777-1800.
Ma, X. (2001). Bullying and being bullied: To what extent are bullies also victim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8(2), 351-370.
Maeda, R. (1999). "Ijim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 collective form of bullying among Japanese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D438015&lang=zh-tw&site=ehost-live
Olweus, D. (1995). Bullying at school. Oxford: Blackwell.
Ybarra, M. L., & Mitchell, K. J. (2004). Online aggressors, victims, and aggressor/victims: 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7), 1308-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