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數位性別暴力

人氣: 21417   開始朗讀

網路霸凌

主題圖片: 數位性別暴力

 

 

現實世界中充斥許多性別衝突、性別歧視、性別暴力,甚至是性犯罪,而現今網路帶來的資訊便利與匿名虛擬特性,使得這些性別問題成為網路世界下極富爭議的戰場之一。人們在瀏覽網路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必須隨時注意那些隱藏的惡意與陷阱,有時一不注意,自身也會成為那些霸凌和犯罪的共犯。

 

延伸到數位世界的情感裂痕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現今人們使用網路來抒發生活大小事的現象已經相當普遍,將自己或朋友所遭遇的情感問題放上社群平台集思廣益,又或者是向網友「告狀」,尋求眾人的安慰。網友們虛實參半、參雜個人偏見、塑造風向的留言,反而讓一件事情更加複雜。

在一段生變的感情關係中,當事者從網路管道施加或得到的壓力並不亞於現實生活的直接衝突。由於網路社群的高傳播性,每當有心人在網路上暴露某人的個資,隨之而來的人肉搜索就有如洪水猛獸一般,吞噬了輿論風向所指的目標。更常有恐怖情人利用網路散布私密影片或照片,藉以打擊前任的事件,形成了「報復式的性暴力」,而那些協助轉傳、公開、評論的網路使用者,更是惡質地助長了此犯罪行為。

這個現象更是廣泛出現在性別之下,從「渣男」和「仇女」等各種引發性別對立的爭論衝突(包含同性戀者論述),沒有哪一種性別的人能夠置身事外,這種數位性別暴力透過亂貼標籤、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人多勢眾的輿論操作等行為,企圖激化人們的憤慨情感,也讓被害者的名譽受損。我們唯有試圖去辨認那些激進的言論,不隨之起舞,才能逐漸看出發文者背後的意圖,如果發文者本身目的正是為了報復、霸凌、傷害他人,我們或許能夠及時阻止惡行繼續擴大。

 

網路色情詐騙的陷阱

對於網路色情的詐騙,常用的詐騙手法包含有創設假帳號,假稱自身的性別、職業、外貌等,企圖取信於被害人,使他們能夠以朋友自居,降低其防備心。之後再藉由「可協助檢查身體看發育情況」、「按摩胸部及下體可以讓胸部變大」等說詞,加上傳送猥褻影像或影片,進一步要求被害人同樣回傳裸露影音等。一旦被害人信以為真,傳送影片圖像後就會掉入這些犯罪者的陷阱中,犯罪者極可能將影片圖像上傳至色情網站、暴露個人資訊,或藉以要脅被害人,這些事件都會讓被害人受到社會、生理、心理等各層面巨大的傷害。像是從2017年社群網站上發起的#MeToo運動開始,到南韓2018年爆發的「N號房事件」後,臺灣、香港、美國等各地都接連報導,揭發類似的社會問題,呼籲大眾防範的聲音也在世界各地推展開來,希望能藉以讓眾人對此陷阱提高警戒。

 

在現實中受害:網路略誘

不論國內外,假借各種名義誘拐少年少女的犯罪時有所聞,而當人們使用網路愈加頻繁的同時,透過網路來誆騙孩子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除了隱藏在網路遠處那端進行的詐騙犯罪,略誘更進一步地將犯罪行為帶回現實世界中,因為犯罪者有可能直接對被害者之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網路略誘是一種拐帶誘騙的犯罪,犯罪者可能透過招募線上遊戲陪玩、線下活動聯誼、網友見面等理由,企圖將被害人約出並帶離,嚴重者甚至會控制被害人行動自由,威脅其生命安全。

再加上有些案件指出此等犯罪可能並非一人所為,而是多人策劃甚至是集團犯罪,意味著人們隔著螢幕相談甚歡的人,我們可能根本摸不清對方底細。這種情形對於家屬親友及周遭關心的人來說無疑是相當大的震撼,此一行為亦涉犯刑法相關罪責,切莫以身試法,也應隨時提高警覺,避免自己落入被限制自由的境地。

為此,最早由美國發起的安珀警報(AMBER Alert)系統,即是為了因應此一犯罪問題的國家公權力措施。指如果有相關事件發生時,執法機關會透過網際網路、平面媒體等各種媒介發布警報,藉由大眾之力提供線索以求儘速尋獲失蹤者。臺灣所設立的安珀警報系統由於當前之通報條件較高,需「未滿18歲之兒少擄人勒贖」、「未滿7歲者失聯24小時仍未尋獲,且疑涉刑事案件」等狀況才適用,且需經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才可執行相關作業。顯示在仰賴國家系統之前,培養良好預防意識、正確使用網路並尊重他人自主權、隨時注意周遭環境不涉身犯險仍是我們首要培養的目標。

 

網路對兒少性剝削的傷害與因應

上述網路色情的詐騙陷阱,不分性別也不分老少,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犯罪者下手的目標,但在這些對象中,對於未成年的青少年、兒童,卻是屬於相當嚴重的「性剝削」行為。按照我國《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兒童或少年性剝削包含以下幾項行為:

 一、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

 二、利用兒童或少年為性交或猥褻之行為,以供人觀覽。

 三、拍攝、製造、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販賣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

 四、使兒童或少年坐檯陪酒或涉及色情之伴遊、伴唱、伴舞或其他類似行為。

以上條文明確指出保護兒童、青少年不被色情相關行為所影響的目的。由於兒童與青少年對人、事、物的理解、危機預防和對陌生人的警覺性可能較為放鬆,就有可能因為金錢誘惑、信任或激將話術等威脅利誘而上當受騙,這對於他們的長久將來更是影響深遠。

我國於衛福部、教育部、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等各個單位中都提供了針對防治網路對兒少性剝削的相關資源與諮詢管道,由於網路性剝削也是造成網路霸凌、網路跟蹤(Cyber Stalking)等其他問題的來源之一,而且網路沉迷也可能增加落入性剝削陷阱的機會,因此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養成使用者正確、適度且自律的網路素養仍舊是根本之道。

 

校園防範與正確素養

從網路世界的情感恩怨到色情詐騙和性剝削,介於學齡的兒童、青少年更是需要家長、師長和政府一同努力,為孩子建立面對網路世界的危機處理能力,以及待人接物、明辨是非的素養。教育部於109學年度開學之際,將開學首週的「友善校園週」活動用「防治數位性別暴力」作為年度重點主題,並且提出「五不四要」的口訣。防治數位性暴力的「五不四要」中,「五不」包括不違反意願、不聽從自拍、不倉促傳訊、不轉寄私照、不取笑被害。「四要」則包括要告訴師長、要截圖存證、要記得報警、要檢舉對方。

我國亦有《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個人資訊保護法》及《刑法》第240條和誘罪(得到被誘人同意)和241條略誘罪(違反被誘人意願),保護未成年者不受下列性剝削和性別暴力之荼害:

  • 和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者,亦同。
  • 略誘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之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意圖營利,或意圖使被誘人為猥褻之行為或性交,而犯前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百萬元以下罰金。和誘未滿十六歲之人,以略誘論。

而臺南市政府教育局在此基礎之上還加上「三提醒」,當中再次提及對於報復式的性暴力必須時刻留意,彰顯人們平時對於自身個資保護的重要性,即便是身邊親密之人,甚至是自己,都有可能在無意之間因暴露了私密資訊而受到傷害。除了未成年人之外,成年人亦有可能成為數位性別暴力的潛在被害者,也必須更加謹慎的查證網路訊息,質疑那些來源不明的「熱情來訊」,也同時避免被特定意識形態所煽動,成為網路霸凌的幫兇。

性別問題長期以來就常是暴力的主角,舉凡偷拍或強拍私密照、針對他人性傾向或性別特質的網路霸凌和歧視、詆毀某一性別並加諸性別刻板印象等,都有可能在網路世界中藉由某人之手掀起波瀾,對某些人產生無可預期的傷害。各方網路使用者都能夠自由徜徉於虛擬數位的世界中,也因此各種言論充斥,包含了謾罵、暴力、歧視,這些在現實世界中就已經存在的衝突。這些暴力之所以複雜,就在其形式非常多變,有時被害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都會受到打擊,加上網路上的加害者可能並非孤狼,當人群聚集多起來,公眾的輿論就會興起成為一種強而有力的制裁力量,當這股力量被引導為惡,它就會是數位性別暴力下最不堪的悲劇。這也正是強調學習網路資訊的思辨、願意仗義執言的道德勇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周麗蘭(2020,9月2日)。台版「N號房事件」53歲變態大叔誘少男少女拍猥褻影片。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902004526-260402

林宜箴(2020,8月25日)。避免數位性別暴力傷害 謹記「五不四要」守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https://www.ner.gov.tw/news/5f44d5cd92307e0007132bfa

林憲源(2020,9月1日)。羅姓主嫌屋裡有密室 警方救出14歲失蹤少女。yahoo奇摩新聞。https://reurl.cc/ZXAVrW

中華民國刑法(民國112年2月8日)。

袁世鋼(2020,9月2日)。警署「安珀警報」形同虛設 民團籲放寬啟動要件。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b5/20/9/2/n12375265.htm

張益勤(2020,12月9日)。國高中生自拍私密照比例增加,小心畢旅、生日狂歡留「紀念照」。親子天下。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6305

張茗喧(2020,11月24日)。每天2.38件兒少私密照被散布 衛福部擬加重刑責。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11240227.aspx

張國欽(2020,4月30日)。37歲媽扮15歲少女 釣出逾百戀童變態狼。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430003666-260402?chdtv

衛生福利部(民國112年2月15日)。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23

United Nations Broadband Commission for Digital Development (2015). Cyb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A world-wide wake-up call. https://www2.unwomen.org/~/media/headquarters/attachments/sections/library/publications/2015/cyber_violence_gender%20report.pdf?v=1&d=20150924T154259

 

 

 

相關文章

認識網路霸凌
認識網路霸凌

傳統上,霸凌(bullying)指的是出現在校園中、青少年族群間長期蓄意的攻擊行為,例如恃強凌弱、譏諷辱罵、以大欺小的行為。這種欺壓行為對許多正處於人格發展階段的受害學童與青少年帶來極大的傷害。

孩子,網路世界有我陪你!
孩子,網路世界有我陪你!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現今的兒童、青少年、大學生、社會人士,甚至是阿公阿嬤大多擁有社群網站(例如Facebook)的帳號。透過社群網站,使用者可彼此溝通、分享資訊;善用科技,也可幫助親子感情的聯繫,例如與遠地念書、工作的親人互動,瞭解近況。但是,身為教育者或家長的我們,仍須留意具有多元與豐富資訊的社群網站,可能也潛伏著攻擊性的訊息或不適當的資訊(劉開元,2012)。

 

相關影片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
被偷走的那些影像
被偷走的那些影像
刪除不了的是回憶
刪除不了的是回憶
我看你,你看他,他看她
我看你,你看他,他看她

返回網路霸凌文章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