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短影音對青少年的影響

人氣: 24078   開始朗讀

網路識讀

主題圖片: 短影音對青少年的影響

 

一、短影音的流行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網路的普及,各種影音平臺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短影音(short video)形式的影音內容,最近更是受到青少年的喜愛。短影音顧名思義即是影片的時間非常的短,通常只有15秒到5分鐘的時間,表達一個概念或故事。短影音的崛起,除了反映行動裝置與高速行動網路的普及外,也反映出現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像是在零碎的時間內(等人、等車、等餐,等上課,甚至是等泡麵),隨手可拿取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來瀏覽短小訊息或收看短則影音。由於這些裝置幾乎都隨時處於待機的狀態,因此使用者連「等開機」的時間都不需要,隨時就可獲取數位內容。現今一般人很難用零碎化的時間,好好的閱讀一篇文章或是觀看一部影集,因此這種短影音的內容,更符合打發零碎時間的需求。

       因為短影音所呈現的內容通常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本來就不可能好好地講完一個故事,短影音的內容往往需要在幾秒鐘之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所以單純戲謔、感官刺激或者搭配音樂及簡單舞蹈的內容,更容易在短影音內容製作中被採用。而這些影片的製作不需要高成本、不需要透過專業的製作公司,不需要構思內容腳本及設計,產製成本相當低廉,只需要擁有行動裝置,下載影音製作軟體,就可輕易的產出短影音,於是大量非專業「素人化製作」的內容成了網路文化中的一種流行趨勢,甚至是由用戶自己來製作內容,這種內容產製方式稱作「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青少年們本來對影視作品就很容易產生模仿行為,只是現在他們模仿的對象從電視轉移到了網路影片、再從網路影片轉移到了短影音平臺;正因為青少年們容易模仿影視作品,所以國內外雖然對電視、電影、網路遊戲都有各種的分級審查與自律機制,但是對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冒出的網路短影音,往往還來不及進行檢驗,就已經傳遍世界各地了,就算輿論或各國政府管制了某一個影音平臺,也立刻會有新興的平臺崛起。雖然目前各國政府都已經注意到此現象,並要求業者自律及負起社會責任,但因為網路快速傳播的特性,往往政策規範趕不上網路文化的發展與流行,因此教導孩子們正確的網路使用態度,提升孩子對網路內容的判讀力,才能讓孩子合理、合宜及合法的暢遊網路世界。本文將介紹目前於青少年間流行的短影音平台及提供教師及家長對應的策略。

二、TikTok的流行與影響

       「有趣的人都在這裡」是青少年間常使用的短影音平臺TikTok主打的標語,TikTok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討好既有的影音創作者,而是向廣大的年輕族群招手。TikTok作為音樂社交軟體,使用者可以將唱跳錄製成短影音上傳至平臺,並且與朋友們分享,平臺上有數量龐大的對嘴唱跳影片,而且不論任何主題的TikTok影片都經常會有歌曲配樂。TikTok致力於「素人製作」或「用戶製作」,為了滿足使用者的創作需求,提供各式歌曲、唯美的濾鏡及炫目搞怪的特效,軟體功能更是簡易到連兒童都能輕易操作。

       TikTok除了讓使用者容易錄製短影音外,造成流行的另一因素則是來自於開發商北京字節跳動公司的產品行銷策略,字節跳動公司旗下的兩個短影音社交app產品「抖音」及「TikTok」,兩者的功能與操作基本上極其相似,但由於中國境內特有的內容審查制度,該公司在中國境內發行「抖音」,在海外發行「TikTok」,因此一般通常將TikTok視為抖音的「國際版」或「海外版」,兩個平臺上的內容與帳戶互不相通(「抖音」,2022)。在中國境內發行的「抖音」app,因中國眾多的人口,使用抖音製作短影音的影片數量非常龐大,且作品非常多樣化,在網路行銷強力的推播下,全世界的人到哪裡都會看到抖音/TikTok影片,雖然抖音上的影片原則上是不能夠在中國境外播放的,但是創作者本人或者一些團體會不斷地將抖音的影片轉錄到如YouTube、Facebook、LINE群組等的既有媒體平臺上流傳。就結果而言,TikTok成功博取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而有注意力就有商機,就有商機,有商機就有更多商業經營者與商業模式投入,讓它成了誰也擋不住的網路內容巨獸。

       自從TikTok爆紅以後,許多公司和媒體都在探索TikTok的影片推薦機制,紐約時報曾經取得一份名為《TikTok Algo 101》的文件,裡面闡述了TikTok是如何決定要向用戶推薦下一部影片的,該文件隨後也獲得TikTok官方的承認。TikTok官方坦言這個演算法並沒有特別神奇之處,它採取一種簡單粗暴但有效的方式,如圖1所示,文件中提到,它選擇性地強調了兩大密切相關的指標:「留存率」(即用戶是否回訪)以及「訪問時長」。簡言之,如果用戶在某些主題的影片或某些作者的影片上停留的時間特別久,TikTok會視用戶為對該主題有興趣,之後便會持續推送類似的影片給他,其他還有一些「雜項」的評分也會被列入考慮,例如用戶是否對該影片按讚、分享、評論,也都會被列入考慮;除此之外,TikTok也保留了固定比例的份額、每天隨機推送其他主題或作者的影片給該用戶,以探索該用戶是否也對其他主題有興趣(Smith, 2021)。

 

圖1 TikTok的推薦演算法

圖片來源:TikTok是如何讓你上癮的(Smith, 2021),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s://cn.nytimes.com/technology/20211210/tiktok-algorithm/zh-hant/

 

       紐約時報中也提到,這份文件被揭露以後,也坐實了某些批評人士的疑慮:TikTok並不是推送給用戶「他會喜歡」或「適合他」的內容,而是「他會上癮」的內容,而這是不相等的事。舉例來說,腥羶色八卦的內容是大多數人都會多停留幾秒的,而這份停留時間就會使TikTok從此以後不斷地推送類似的內容給他們,尤其TikTok有許多未成年用戶,這會讓他們容易看到不恰當的內容,對此TikTok的說法是官方會積極地去刪除這些違反服務條款的不當內容。

 

三、小紅書的崛起

       另一個臺灣年輕族群愛用的短影音社交軟體是「小紅書」,雖然其性質和崛起過程與TikTok截然不同,但是崛起的因素和造成的現象卻是極其相似的。小紅書原本是中國的網路購物平臺,發展為社交平臺以後,讓用戶在平臺上分享各種商品的試用心得、使用教學等等的短影音或圖文內容,進一步推動這些商品的銷售業績(「小紅書」,2022)。和TikTok一樣造成流行的三大因素包含「簡短的影片」、「素人製作的內容」及「中國的眾多人口」,使得小紅書上的影片數量非常巨大,而且種類非常豐富,特別是穿搭與彩妝方面,漸漸地就成了年輕族群吸收新知、追求潮流的主要管道,甚至有「搜尋時尚潮流,上Google不如上小紅書」的說法(「小紅書是什麼?」,2022)。

       小紅書的影片頻道分類五花八門非常地詳盡,讓用戶能夠易於找到他想找的資訊,而且小紅書上的影片大多是由其他用戶製作,少了一點廣告感,多了一份親切感,所以用戶的黏著度非常高,又因為小紅書是中文用戶占最大宗,相較於其他平臺,更能讓臺灣的年輕族群更易於搜尋和閱覽。

 

四、短影音的爭議從何而起

       其實TikTok與小紅書所引發的爭議,是所有的影片社交平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像是假訊息、腥羶色、仇恨言論以其侵權內容等,像Facebook和YouTube等發展時間已經較久的社交平臺,剛開始也是自由地讓用戶分享任何內容,隨著他們的用戶變多、影響力變大,平台上的假消息和不當內容開始大量侵害智慧財產權及開始可能危害社會風俗、誘導犯罪時,各國的輿論和政府便開始要求這些社交巨頭解決平台所產生的問題,而這其實經過了一段長時間漸變的過程,不管是政府或者使用者都有較長的時間適應這樣的網路生態轉變。

       但是TikTok與小紅書只花了不到三年就擁有廣大的使用者,且以青少年或未成年兒童為主要使用對象,因為平臺崛起的速度太快,快到他們還來不及準備如何因應這些問題的時候,這些良莠不齊的內容已經氾濫了。在TikTok上有大量侵害智慧財產權的影片,例如擷取既有影視片段的再製品,涉及裸露或兒童不宜的影片,涉及國家或種族間鬥爭的仇恨影片,甚至是犯罪或賣淫集團的廣告(「Tiktok和抖音」,2020),除此之外,作為青少年之間的流行平臺,其上流傳的一些危險的競賽,也曾經引起令人喪命的悲劇,例如TikTok曾經發起閉氣挑戰,結果真的造成2名美國兒童窒息身亡(李紫銘,2021)。

       而小紅書作為網購社交平臺,則出現大量的造假評測、販賣假貨的影片,此外小紅書上的直播主也充斥著炫富者、虛假人設者,對青少年的價值觀有不良影響(「小紅書是什麼?」,2022)。而隨著網路資訊的爆炸,青少年從網路獲取資訊也越來越便利,無論是什麼樣的資訊平台,只要是內容有問題,長期觀看後對青少年都可能造成影響(蔡容喬等,2022)。

       TikTok和小紅書迄今仍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使用規範對策,只能表示會積極地刪除不當的內容和違規的用戶帳號。光是在2019年下半,TikTok就在全球刪除了4900萬則影片,所以並不能說他們沒有在這些方面努力,但顯然不當內容和違規用戶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他們努力刪除的速度。

       由於TikTok上的假訊息影片數量之大,已經到了能夠影響國家風俗文化或政治輿論的程度,所以一些國家直接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直接禁止或限用TikTok:印度在2020年宣布全國禁用;印尼和美國則是分別在2018年與2020年一度禁用,而後又解禁;荷蘭和法國則是在2020年要求TikTok必須接受政府的監管(「抖音相關爭議」,2022)。目前在臺灣並未對TikTok和小紅書做出任何的限制措施。

       除了不當內容之外,具有中國背景的TikTok也讓歐美國家對其隱私保護與資訊透明度方面抱有疑慮,此外也擔心TikTok會在數量龐大的影片中摻加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言論來試圖影響他國與論。目前根據來自加拿大的公民實驗室所做的研究報告,檢視原始碼之後,TikTok並未在演算法當中加入傾向中國觀點的因素,在過去的透明度報告中,TikTok大致配合世界各國法規的資料要求,而在用戶個人資料的收集程度與應用上,也和Facebook等其他的社交軟體相近;然而中國境內版的抖音則完全相反,不但包含內容審查封鎖的功能,而且會推送對中國政府有利的觀點,而且比TikTok收集更多的用戶個人資料(Lin, 2021)。

 

五、教導孩子正確的網路使用態度

       綜合以上所述,短影音社交平臺必然會存在一些對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造成傷害的內容,這並不是TikTok或小紅書特有的問題,而是每一個影音社交平臺都一定會面臨的現象。假使今日TikTok或小紅書在各方壓力之下,跟隨著前輩Facebook和YouTube的腳步,將這個平臺「變正經」了,它們對青少年來說可能也就「變無聊」了,此時又會有其他的社交平臺崛起,用戶們為了追求刺激,可能又遷徙到新興的平臺上,然後一切的爭議又重新來過,所以最好的防範之道,是讓青少年面對這些影片內容時要有正確的觀念和心態,做正確的解讀。以下是一些如何輔導兒童及青少年的建議:

  • 用引導代替責罵,請孩子推薦一些他在看的短影音

       短影音的潮流是無法阻擋的,就算師長們厲聲禁止,孩子的同儕之間仍然會交流傳閱,最可怕的情況是他們在傳閱一些不當內容,卻不會告訴你。就算政府禁止了某些平臺,但是來自那些平臺的短影音仍然會流竄到其他平臺,就像在臺灣本來應該是無法下載安裝抖音app,但是來自抖音的影片仍然會被轉錄到Facebook、YouTube、甚至LINE群組裡。因此,教師及家長應該以引導代替禁令與責罵,例如,可以請孩子推薦他正在看的影片以及正在關注的頻道。兒童與青少年通常追求同儕的認同,所以他關注那些影片可能是因為同學們都在看,而不是他自己真正的喜好,所以關注方向往往不是師長們憑藉著對孩子的個性了解就可以推測得出來的,讓孩子能夠主動告訴你他在看些什麼,是引導他的第一步。

  • 讓孩子瞭解,影片裡的那些全都是「演出」

       如果我們今天正在電視上收看一檔由藝人表演的戲劇或綜藝節目,孩子能夠很明確地理解到「那是一場演出」,但是換作是網路上的一段素人影片,打著「XX日常」、「經驗分享」的標語,孩子就很容易把它當真;然而,事實上該影片仍然是一場「演出」,有一些甚至包裹著廣告或業配目的,有一些則是為了博取流量故意的誇張行為,這些內容並不是那些人真正的「日常」生活行為;就連影片的作者、網紅及直播主自己宣稱的「人物設定」也未必是真的,而大多數孩子可能無法察覺,反而因為是素人影片而信以為真,這就必須透過教師及家長隨時分析及提醒。傳播學中最有名的「涵化理論」,過去指電視對觀眾的長期影響;換在短影音的情境中,可說成青少年收看TikTok或小紅書的時間越長,對於「現實」的感知會越接近其展現的內容,也就是讓這類網站內容的涵化效果越明顯。而且,青少年在長期大量接觸這些內容的情形下,會認同於內容的主流意識形態。所以,從這個理論觀之,不要大量、長期的接觸,是可以不受涵化效果影響的第一步,而培養孩子自身具備批判力與控制力,則會提升面對網路花花內容的警覺心。

  • 讓孩子理解影片中的文化差異

       臺灣的年輕族群關注來自抖音/TikTok與小紅書的影片,主要原因是上面大部分的影片都是講中文的,所以容易了解內容,也容易產生親切感,但卻很可能忽略到文化上的差異,同樣的衣著與言行在臺灣實踐的話,未必會被大眾接受。例如來自各平臺的短影音常有一些惡作劇影片,某些程度的惡作劇在一個國家可能是可以一笑置之的程度,但對其他特定國家及族群可能是一大禁忌;或者各平臺的短影音也常會有一些仇女或其他類型歧視的影片,例如搭訕拜金女之後再狠狠地羞辱對方,或是強調某些國家或地區的女性多麼地容易追求,這些可能都與事實不符,或是犯了文化大忌。

  • 提醒孩子影片中不合臺灣法規的部分

       除了文化差異以外,世界各地的法規與民情嚴謹程度也不同,在他國盛行的表演或行為,有些可能在臺灣是有侵權或違法疑慮的;例如來自各平臺的短影音當中,很大一部分是素人對明星歌曲的翻唱表演,如果該歌曲不是來自平臺授權的曲庫,其實是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就算是自彈自唱、完全沒有使用原人聲原伴奏,也侵犯著詞曲作者的著作權(王琮儀,2021)。另一種常見的短影音是對既有影視作品的剪輯與介紹,例如「幾分鐘看完XXX」的系列影片,或是擷取電視劇的精彩片段加上自己的旁白流傳,這些在臺灣全都是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為(雷皓明,2020)。

  • 提醒孩子醫學與科學實驗務必尊重專業

       還有一種常見的短影音類型是打著醫學新知或新奇科學實驗的標題,內容卻是誤導或斷章取義,又或者實驗原理正確但是危險性極高的,像過去曾有網紅教導如何使用可樂罐和酒精燈自製爆米花的實驗,卻未提及其危險性,結果造成少女模仿實驗時意外身亡(影創中心,2019);又例如某高流量網紅展示口塞大量曼陀珠再灌下可樂的危險影片,若有兒童模仿,後果會不堪設想(編輯中心,2021)。

  • 用活動替換孩子的網路觀看時間

       會受網路影片較深的孩子,可能都是平日就較沉迷於網路內容的孩子,特別是那些平常就用「電子保姆」餵養長大的孩子,因為對他們來說,網路影片就是他們所接觸的流行文化的「全部」,而對於那些平日就參與著其他活動或學習的孩子們,網路影片只是他們所接觸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就算兩者都會將網路流行用語掛在嘴邊,其實被影響的程度並不相同。

       因此面對短影音浪潮的對策,除了以上的建議事項,最好的就是能為孩子安排多元的活動,讓他們多方接觸各種文化,而不是只有來自網路影片內容的文化體驗。即便是偶爾上網看影片消磨時間,也不要成為主要或是唯一的休閒、消遣、放鬆方式。如此一來,自然也比較能夠培育出平衡健全的身心,不容易被涵化、侷限在網路上的所知所學,師長們也比較不必擔心孩子被任何網路文化牽著鼻子走。

 

六、結語

       流行趨勢是不可擋的,網路短影音的社交平臺原本只是素人們的交流園地,但是流量就是商機,當這些平臺成為了流量之王,就連專業的藝人與公司也都爭相在這些平臺上開設頻道;況且網路上的短影音也並非只有不當內容,認真探討各行各業的各種專業知識、以有趣的方式介紹自然科學與歷史地理的影片也不少,所以對師長們和孩子而言,並不是單純禁不禁止的二元選擇而已。

       許多年以前,許多師長也視網路遊戲、網路交友為洪水猛獸,不可否認地它們也曾經引發各種問題,但經過多年的調整以後,這些事物已經變成了所有人的日常,在這些曾經問題百出的領域也摸索出了大家都能夠接受的監管、分級及業者自律制度,雖然仍然持續在調整中,但透過教育之後,大眾也比較懂得如何應對這些科技產物。

       短影音的興起亦然,這股趨勢早已不是小眾交流的小園地,而已經是世界級的龐然大物了,所以或許已經不能再稱它為次文化,而是該承認它也是主流文化之一了。面對這股大浪,我們能做的不是去抗拒它,而是去瞭解它、接受它、疏導它,可能的話也透過輿論一起來調整它,直到它變成我們日常幾乎無害的一部分,然後我們所有人就可以再繼續面對下一個未知的網路浪潮了。

 


 

參考資料

Lin, P.(2021,4月8日)。關於TikTok與抖音的常見問題。The Citizen Lab。https://citizenlab.ca/2021/04/關於-TikTok-與抖音的常見問題

Smith, B.(2021,12月5日)。TikTok是如何讓你上癮的。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s://cn.nytimes.com/technology/20211210/tiktok-algorithm/zh-hant/

Tiktok和抖音:從默默無聞到充滿爭議(2020,7月9日)。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356360

小紅書(2022,1月6日)。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小紅書

小紅書是什麼?號稱「中國大陸版IG」與IG差別在哪?有哪些爭議?(2022,2月11日)。Yahoo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小紅書是什麼?小紅書台灣-小紅書怎麼用-081814084.html

王琮儀(2021,1月8日)。翻唱他人歌曲的著作權問題(一)──可以把翻唱他人歌曲的影片放到Youtube或IG上面嗎?法律百科。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743

抖音(2022,4月15日)。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抖音

抖音相關爭議(2022,3月27日)。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抖音相關爭議

李紫銘(2021,12月24日)。TikTok「昏迷挑戰」鏡頭前閉氣 美國2名兒童挑戰後窒息亡。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812/5986270

雷皓明(2020,8月24日)。谷阿莫主張「二創影片」仍被告!合理使用原則是什麼?法院怎麼判斷?法律010。https://laws010.com/blog/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copyright/copyright-03

影創中心(2019,9月28日)。仿網紅製爆米花慘死 專家解析爆炸真相。蘋果新聞網。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190927/YQJHHGGP4FYJW3NLBC56NBZS5U  

編輯中心(2021,9月5日)。台灣Youtuber霸主是誰?第一名是「他」 網全毛骨悚然。今日新聞。https://www.nownews.com/news/5372251

蔡容喬、陳雅玲、郭政芬(2022,2月24日)。「小紅書」受台灣國高中生歡迎 間接影響寫字簡體化、常用大陸用語?聯合報。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42/6121293

 

 

相關文章

什麼是DigComp?
什麼是DigComp?

DigComp(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是由歐盟執委會聯合研究中心(EU Science Hub Joint Research Centre)最初於2010年提出並制訂的數位能力指標框架,被成員用作制定數位能力政策的指標。DigComp旨在描述個人在數位環境中所需的技能、知識和能力,以便有效地使用數位技術。其應用的範圍廣泛,舉凡教育、職業培訓、政策制定和個人發展等都可以將DigComp作為一種發展數位能力的評估工具。

認識生成式AI的原理與應用
認識生成式AI的原理與應用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其實是許多技術的合稱,生成式(generative AI)是其中的一類,誤認生成式AI等同於AI,或是誤認為AI的技術僅限於生成式AI的範疇,都是不正確的。AI核心技術之一的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 NN)本質上是一種統計技術,藉由現代IC技術與平行計算技術的輔助,使用諸如GPU之類的多核心計算軟硬體,可以統計恆河沙等級的資料,並找出資料之間蛛絲馬跡般的關聯性,運用這個統計而得的AI模型,就可以做到「預測」和「生

 

相關影片

如果短影音是…
如果短影音是…
另一個我
另一個我
捏捏臉頰
捏捏臉頰
氣噗噗大挑戰
氣噗噗大挑戰

返回網路識讀文章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