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ig Data大數據時代與個資保護

ETEACHER 編譯中心   人氣: 8130  

主題圖片: Big Data大數據時代與個資保護

  網路上各種看似無關聯的數據資訊,若是透過系統化的分析技術,將這些廣泛蒐集到的巨量資料(例如網站登錄的個人資料、貼文、貼圖、按讚、搜尋字關鍵字、點閱廣告文章或是線上消費紀錄等)重新計算歸納,將可產生具有高度商業價值的內容,這就是「大數據」(Big Data,又稱巨量資料或海量資料)。舉例來說,實體及網路商店大量蒐集顧客的消費行為、消費紀錄等各種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出顧客的屬性或消費習慣等資訊,再透過商品推薦與客製化的促銷活動引起更多的消費行為。美國連鎖賣場Walmart就從各種顧客的消費行為的大數據中找出最能吸引顧客消費的商品,將其商品架放置在賣場入口處;博客來網路書店同樣利用大數據模式提供顧客客製化的推薦書單。然而,這種大量資料蒐集並分析的過程可能忽略個人隱私的保護,因此,如何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仍保護個人隱私,已成為大數據時代極重要的議題。

  資訊科技不斷進步,各種資訊設備與網路連結,使得每個人隨時隨地可以產生、傳遞、分享並處理訊息,個人隱私的問題也格外受重視。隱私是讓人們能擁有決定何時、以什麼方式、將多少個資向他人傳達的權利,而隱私保護的相關規範是建立在個人對於資料管控的需求上,例如最小蒐集原則以及目的限制原則等。但是這二個原則在大數據時代中,資料蒐集最小化可能不再是保護隱私的一種方式,而當隱私與其他社會價值(包括公共衛生、國家安全、法律執行、環境保護以及經濟效率等)相互權衡時,就必須確保資料處理的合法性。政府部門認為,去識別化(意指資料加工後無法識別特定個人)的大數據只能做到合乎個資法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合法且安心使用大資料,除了去識別化技術,也應該完成隱私衝擊評估,意即事先評估:若應用這些資料時,可能侵犯個人隱私或違反個資法的風險有多大,此外,更應該做到告知當事人,並提供允許當事人退出的機制。

除了上述提到的政府部門應採取之策略之外,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如以下所列的資訊素養,以因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1. 培養資訊過濾的能力
網路上資訊的產生與流通速度非常快速,資訊氾濫的情況愈加明顯,因此人們應該積極學習獨立思考判斷及資訊過濾的能力,才不至於成為盲目的網路資訊使用者。

2. 充實跨領域整合的能力
大數據主要是透過資訊蒐集、分析歸納、應用解讀等技術,將資訊變得更有價值,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與人合作以及跨領域整合的能力,以因應大數據時代的衝擊。

3. 提升自身資安觀念
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要更懂得保護自己,清楚了解自己的資訊會如何被蒐集、處理及應用。例如可從日常生活中防詐騙觀念開始,培養自己安全的電腦使用行為,多加善用網路工具,掌握自己瀏覽的網站是蒐集哪些個人資訊,提昇自我保護意識。

相關文章

注意!小心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找上你

  隨著網路通訊與行動裝置等科技的發展與普及,智慧型手機的佔有率與使用率節節攀升。根據2015年7月資策會FIND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台灣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達73.4%,約1

「滑世代」,你跟上了嗎?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已經逐漸成為許多人必備的通訊工具,台灣12歲以上的民眾已有超過七成約1,432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處於這樣資訊時代的年輕世代,也已習慣於隨手一滑的生活型態,只要拿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用手滑一下,想要的資訊或是與人的互動,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這樣的行動載具使用者也被稱為「滑世代」。

 

返回特刊文章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