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外學校如何處理霸凌問題-專訪林若望教授

ETEACHER 編譯中心   人氣: 7460  

主題圖片: 國外學校如何處理霸凌問題-專訪林若望教授

標   題:國外學校如何處理霸凌問題-專訪林若望教授

受訪者:林若望 教授 /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訪問者:eTeacher編者

 

當校園霸凌新聞不斷在大眾媒體上播報,也許不只是霸凌問題變嚴重了,而是藉由媒體科技(例如網路、有錄影功能的手機)逐漸浮上檯面,也因此社會大眾逐漸關注校園霸凌的議題。在思索這個問題之際,我們很榮幸能訪問交通大學外文系林若望教授,和我們一同分享國外教育處理校園霸凌的作法。林教授在美國進行研究訪問之際,其子女曾短暫於海外就讀國小六年級,該班導師慎重看待校園霸凌問題,特別開設霸凌相關課程。藉由參考國外學校的處理方式,也許可以提供預防台灣校園霸凌的可能作法。

目前美國麻州的小學並無正式編制內(強制性)的霸凌預防教育,而是由教師自主性開發相關課程,進行個別班級經營。林教授表示,以他孩子的六年級班級而言,開學第一個月的整整一個月,社會課程皆有關於校園霸凌的課程,除了課程中的小組討論,回家也會有課後作業,每次問題約有二張A4紙大小。

作業內容為許多鉅細靡遺的問題,請孩子試想欺負人與被欺負的感覺,藉以引導孩子瞭解何謂霸凌、被霸凌時該怎麼處理。作業問題極為詳細,諸如:

  • 何謂霸凌?

  • 當你欺負人時,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那種感覺?

  • 什麼情形叫做欺負人?請舉例。

  • 當你被欺負時,會有什麼感覺?請詳述。

  • 當你被欺負時,第一個會告訴誰?

​藉由各式各樣的情境模擬,讓孩子學習如何才叫霸凌,遭遇霸凌時可以怎麼處理。許多孩子(尤其年幼者)遭遇霸凌時,可能還不瞭解原來那就是霸凌;經由類似模擬的課程,讓孩子對於霸凌有所瞭解、提升對霸凌行為的敏感度。萬一真有校園霸凌事件發生,孩子也會知道如何應對及處理,比較不會驚慌失措。

對於這個霸凌預防課程,林教授深表贊同且感受其效益。雖然曾有其他家長表達不解:為何這個課程需進行一個月之久?導師表示因上學期曾發生校園霸凌事件,特別關注到這一點;學生對於霸凌應有相關概念並知悉如何處置,所以才安排這項課程。事實也證明,學生及家長經由此門課程、作業單後,對於霸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對於萬一遭遇霸凌,也能清楚知道該如何做。

以林教授孩子的班級為例,除了課程之外,導師設置了一個投訴信箱,當孩子有任何問題或被欺負的狀況,可隨時寫信投置至該信箱,導師每天下午3點會去收信,並儘速處理。該名導師希望事情發生的當下就立即處理,最好是衝突的雙方於當下面對面溝通,若等到事過境遷,便很難追溯當時的情境,問題也就更難解決。此外,除了每學期一次的班親會,孩子如果遭遇什麼問題,家長亦可隨時與老師聯絡洽談。

林教授表示,參考國外學校的校園霸凌預防課程,台灣或許可從中汲取並借重經驗,加以修正作為未來的教育措施。藉由經驗分享,可歸納以下二點建議:

  1. 可於社會課程/公民課程內設置霸凌預防學習內容:讓孩子們提早瞭解何謂霸凌及相關應對方式,其實對孩子跟家長都頗為重要。當孩子認識霸凌,才會知道自己是否遭受霸凌,也不會獨自忍受痛苦;從積極的角度而言,當孩子瞭解遭霸凌者的痛苦,也許會降低欺負同儕的可能性。

  2. 針對違反校園倫理行為的配套措施:對於霸凌或其他違反校園規範的行為,應有相應配套措施,才能有實質效應。換句話說,如果違反學校規範的行為發生了,卻沒有相應配套時,行為修正的效應恐怕不大,也較無約束的力量,對未來的預防沒有實質幫助。舉例而言,國外有所謂的「教育停權」(suspended),倘若學生違反學校規定且情節重大(例如嚴重霸凌),老師可視情況決定是否懲罰該生停權一週,經通報學校確認後,學生將被禁止上學一週。此配套除了有實質嚇阻作用,也是強制父母或監護人介入的方式。

當國內的學生自由享受教育權利時,也應珍視所謂的受教權。霸凌預防教育的推動現今尚未普遍,但就如同多年前的兩性平權運動,當觀念逐漸普及化,校園倫理觀念就會成為價值觀的一部分。當正確的價值體系建立了,學生也會逐漸遵循規範,成為校園整體文化的一部份,這是我們將來要期許的發展。 

相關文章

注意!小心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找上你

  隨著網路通訊與行動裝置等科技的發展與普及,智慧型手機的佔有率與使用率節節攀升。根據2015年7月資策會FIND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台灣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達73.4%,約1

「滑世代」,你跟上了嗎?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已經逐漸成為許多人必備的通訊工具,台灣12歲以上的民眾已有超過七成約1,432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處於這樣資訊時代的年輕世代,也已習慣於隨手一滑的生活型態,只要拿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用手滑一下,想要的資訊或是與人的互動,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這樣的行動載具使用者也被稱為「滑世代」。

 

返回特刊文章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