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孩童的網路教育

人物專訪

ETEACHER 編譯中心   人氣: 4579

標   題:孩童的網路教育

受訪者:林立人 會長 / 臺北縣中小學家長會長協會

訪問者:eTeacher編者

 

新聞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理論

林立人會長針對現今孩童的網路行為,提出「使用與滿足」的新聞傳播學理論來解釋其行為,「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本概念是認為大眾可以主動使用媒體來尋得滿足自身需求的資訊,也就是當你使用完媒體,你喜歡的話就會一直使用,使用後得到滿足的回饋,有了回饋後才會繼續使用,形成循環。例如線上遊戲、遊戲機等等,因為小朋友玩網路遊戲可以獲得愉悅及滿足,於是他們願意花金錢與時間去使用它們,而林會長認為媒體的此概念可以解釋為何許多人會網路沉迷,因為網路可以滿足許多人的欲望,當有人無法跳脫使用與滿足的循環,持續過度使用網路,則變成網路沉迷問題。

 

開設公民課程教育網路媒體的正確使用

林會長建議應該多認識媒體相關的知識,也希望能開設公民教育課程,利用讀本或視訊課程令學生了解如何正確使用網路媒體與如何規避不好的媒體,並且在課程中注入新聞傳播學的概念,使學生了解媒體網路的操作方式。

學生或許對宣導讀本容易缺乏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感,然而教育學生正確使用網路卻是現今社會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因此,林會長認為開設公民教育課程是必要的,並且將此課程納入九年一貫的教育學程中,對學生而言較有實質上的幫助,畢竟網路倫理現在也是生活倫理的一部份。

 

何謂媒體正確使用的方式

網路媒體是最方便的資料庫,大家都可以輕易的查詢資訊,但是我們必須了解是否網路的知識皆為正確,開設公民教育課程的用意也是要教導大家如何辨認網路知識正確與否,以及教育小朋友使用網路查詢資訊之餘,仍要利用課本或政府頒定的課程或資料庫去查驗證是否為正確的知識,網路是一種工具,但不是答案的依歸。

 

網路的抵抗能力

此外,林會長也強調網路媒體多為商業行為,市面上許多標榜免費的網路遊戲,其背後都是基於追求商業利益,可能利用「使用與滿足」循環的行為加上誘因,令玩家為了求盡興而付出金錢與時間在網路遊戲上,然而現代的學生對於網路比較沒有抵抗能力而陷入沉迷,有時甚至連大人也對網路遊戲無法自拔,因此更應該對小朋友開始教育,利用公民教育課程讓他們學習正確使用網路媒體。

 

教育的幫助

小朋友在家中玩網路遊戲已經謂為常態,甚至是花費過多的金錢與時間在其中,而家長的勸阻有時反而變成反效果,雖然近日教育部宣導網路遊戲玩三十分鐘必須休息十分鐘,甚至可能會設定軟體令遊戲使用一定的時間後自動關閉,林會長認為此舉只是治標不治本,可以利用引導的方式教育小朋友才能使他們正確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特別強調公民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統一的教育軟體

面對學生網路問題層出不窮,許多學校也紛紛積極的設立宣導活動或拍攝宣導影片作為教案,也有廠商出版軟體教導小朋友有關網路媒體與新聞傳播的正確知識,然而林會長認為應該由中央當局也就是教育部統一此類教育軟體或教案,才不會使得孩童得到的教育資源不平等。

 

家長利用軟性溝通解決問題

身為父親的林會長給家長建議,在教育孩子正確使用網路時,最好採取軟性溝通,利用疏導的方式使孩子將注意力從網路移到其他地方,以及與孩子溝通使用網路的時間,共同協議一份使用網路時間表,如此一來,當家長勸阻時孩子的反彈會比較小,並且務必將電腦放置在家長的視線範圍內。林會長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他不只關心自己的孩子也會時常關心孩子的同學,也認為家長應該互相連結方可達到互助網的控管功能,例如林會長的Facebook上有許多孩子的同學,而他也不時的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想法,若他發現有孩子顯露出異常現象時,則立即通知其他家長。

返回專欄文章   列印   頁首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另開新視窗) 最後更新: 2023/3/23 | 網站瀏覽人數: 8006256
創用 CC 標誌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另開新視窗) TWCA SSL 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