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火星文攏看無?--談網路語言的多元創意與衝擊

ETEACHER 編譯中心   人氣: 7963  

主題圖片: 火星文攏看無?--談網路語言的多元創意與衝擊

95年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雖已閉幕,國文科試題出現火星文等網路符號文字的爭議,持續受到各界的討論與關注。不論這類考題用意是為了提醒學生,在正式文章書信中不宜使用火星文,或反而導致學生的國文程度更為低落、助長學習火星文的歪風,在提出正負評論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火星文?火星文是怎麼來的?這些常見的網路語言又有哪些特徵與意義?

所謂的火星文,是指交替使用注音、英文、數字或各種奇怪符號,來代替國字書寫的一種網路特殊用法,由於它不易被一般人了解與閱讀,故以火星文稱之。網路上便流傳著這樣一句火星文:「1切斗4幻j,↓b倒挖d」,正確的翻譯是「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或是將《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的歌詞改寫成:「對面d女孩跨過乃,跨過乃,跨過乃,嘰裡d表演粉精采,請b要+裝b理b睬……」。由此對照可推知,火星文乃是化簡繁複的字音、字型,甚至字義轉變,致使閱讀上除了必須具備想像力,還得融合過去常見的各種網路用語才能理解。

常見的「火星文」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網路符號,包括情緒、動作、物品等;一為網路語言,包括「另類書寫」、「語音縮簡」、「符碼轉換」以及「注音文」等,茲簡單舉例說明如下:

一、 網路符號

1、情緒符號:為了解決網路溝通缺乏感情訊息的限制,網友們創造了許多屬於網際溝通特有的輔助媒介,尤以「情緒符號」(smilies)的使用最為普及,好比「XD」代表「糗了」、「^Q^」表示「流口水」、「T_T」意指「流淚」等。近來許多研究顯示,情緒符號似乎可以幫助溝通、表明態?,還能避免誤會發生。

2、動作符號:除了表情符號外,為了使溝通更有效率及富含趣味,網友還相繼發展出可以描繪動作的符號,如近來被視為火星文代表的「Orz」與「囧rz」,便是以字母「O」為頭部或國字「囧(ㄐㄩㄥˇ)」作為臉部表情,至於「r」則代表撐著的手、「z」字母則表示跪著的腳,結合出看似一個人趴倒在地以手腳支撐,用來表示「被打敗?」、「無?」等意思。

3、物品符號:符號既然可以用來表達情緒和動作,自然也能夠組合成各式物品,例如玫瑰花「--<-<@」、蝸牛「@/"」、蟑螂「(((●<」、小豬「(^ω^)」等。

二、網路語言

1、另類書寫:簡單說來,所謂的「另類書寫」就是在相同的語音上進行文字的變化。由於中文字乃是形、音、義三者的組合,因此網路上的另類書寫模式多是採用簡單好記的字形字音取代字義,例如:「葛格」就是「哥哥」,「美眉」等於「妹妹」或「美女」,「7456 」則是「氣死我了」的轉換。

2、語音縮簡:就是利用縮寫的方式,或者相似的聲音改變詞語,使原本較長或較複雜的詞語變得簡單,省去打字的麻煩。好比英文中的「btw」就是「by the way」的縮簡寫法,「imho」則為「in my honest opinion」,至於中文也有類似的轉換,較廣為人知的例如「就是醬」這個詞,其實來自「就是這樣」的縮簡。

3、符碼轉換:在一個雙語或多語的社會中,人們在溝通時本來就常會出現「符碼轉換」的情形,而在網路上的符碼轉換實例,則多為台灣國語的發音,例如:「人家」用「倫家」替換、「可憐」用「口年」來表示。

4、注音文:為了節省拼湊出完整注音符號才能打出一個國字的時間,進一步減少繁雜的打字動作,網路上常有人以單一注音符號取代國字的使用,例如「ㄅ」代替「吧」、「ㄋ」代替「你」,「一個人的時候」常會被寫成「ㄧㄍ人ㄉ時候」,這些都是注音文的實例。

整體而言,上述網路語言的發展,多是網友為了促進溝通、增加趣味,利用想像力與創意,不斷發明與修正,網路語言才有今日豐富、多元的樣貌。因此究其本意,網路語言的發展,應給予鼓勵與肯定。然而,年輕學子倘若只擷取另類的網路語言,遺忘正規、典雅的中文寫作,就產生本末倒置的危險。近來,許多研究者及教師就發現,許多學生會用網路語言來寫作文,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出現網路語言代溝,無怪乎火星文的考題一出,引發廣泛爭議且不可收拾。在此筆者建議,網路語言本身無好壞之分,重要的是教導年輕學子正確使用與分辨正規用語和網路用語的不同,會是較為有效的治本良方,也比全面禁止使用火星文來得恰當。

相關文章

注意!小心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找上你

  隨著網路通訊與行動裝置等科技的發展與普及,智慧型手機的佔有率與使用率節節攀升。根據2015年7月資策會FIND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台灣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達73.4%,約1

「滑世代」,你跟上了嗎?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已經逐漸成為許多人必備的通訊工具,台灣12歲以上的民眾已有超過七成約1,432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處於這樣資訊時代的年輕世代,也已習慣於隨手一滑的生活型態,只要拿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用手滑一下,想要的資訊或是與人的互動,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這樣的行動載具使用者也被稱為「滑世代」。

 

返回特刊文章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