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書籍封面: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作者: 海特 ‧ 麥當納(Hector Macdonald)
出版社: 三采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29日
  

書摘:eliteracy編譯中心

出版日期:2019-08-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假新聞」、「帶風向」的現象逐漸發酵,成為民眾和政府都必須面對的重大社會議題。當一件事能被以各種不同的角度詮釋、操弄、利用時,我們該相信什麼?又該如何從這些雜亂無章的資訊中抽絲剝繭,拼湊出真相?本書刻意指出那些操作的伎倆,讓人們有能力去破除它們。本書對於事實真相的剖析觀點可概括為下列四點:(一)部分真相、(二)主觀真相、(三)人為真相、(四)未知真相,以下介紹這四種真相的類型和特徵:

 

一、部分真相

       許多事情很難用一句話就解釋清楚,而且從每個人的觀點出發所得到的事實真相可能都不相同,導致真相如拼圖一般,我們無法單從一小片拼圖就得知事情的全貌。

       作者認為人們可能使用三種手法讓部分真相擾亂我們的思考,分別是:省略、混淆、類比。人們在描述事情真相時可能「省略」一些細節,例如概要式地告知或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進行闡述,使聽者不容易獲得詳盡的理解;又或者是用不相干的其他大事來「混淆」當下的焦點,使真相不易被發現或釐清;除此之外,也可能營造一種「類比」關係,暗指事件之間有因果關係,進而分散他人的焦點,即使實際上這些事情根本毫無關聯。

       因此人們在理解事情時要盡量多方考慮,避免太過直覺或獨斷的決策,自己在闡述部分真相時也必須就事論事,切莫歪曲論點而誤導他人。

 

二、主觀真相

       有些事實即使已經全盤托出,依然會因為人們的主觀解讀而產生偏差。作者認為外在的道德標準及自我內在的慾望會影響原先的事實真相。舉例來說,駭客入侵他人電腦的行為並不對,但如果大眾能諒解某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原先的解讀可能就會被翻轉。同樣的道理,一件事情也可能被妖魔化而受眾人抨擊,比方像是「鄉民正義」所引發的問題。

       除了道德標準外,個人主觀好惡也可能影響對事物真相的解讀。作者指出一項有趣的研究,某研究團隊將同一道四季豆料理分別取名成「油滋滋香煎甜蜜四季豆」跟「清淡低卡四季豆」,結果發現受試者大多選擇了前者,而不是聽起來對人體較健康的後者,代表即使人們了解高油食物對人體不好,也還是會吃。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有尊重及包容不同意見的態度,並且避免過度受到他人或自己的影響,用開闊視野讓自己接受完整的事實真相。

 

三、人為真相

       不論是要傳達、陳述一件事實,還是基於某些目的要利用事實,語言的力量總是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我們能透過語言來喚起他人的同理心、情感、既有印象,甚至是信任。像是新聞使用「想必悔不當初」、「恐怕不堪設想」等字眼都是人為附加的產物,並且可能引導大眾的想法。

       文字遊戲則是人為真相經常使用的手法,藉由文字敘述上的漏洞來改變原本事實真相的定義,反過來扭曲、製造了新的詮釋。比方說臺灣曾有攤販招牌寫著:「天然蜂蜜,不純砍頭」,最後引發軒然大波,這便是透過文字遊戲來形塑人為真相的例子。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自己或他人在談論、發表的內容和定義,並且進一步了解其背後的立場、思想架構和邏輯,只要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自陳或詢問,才能避免人為真相造成的歧異和衝突。

 

四、未知真相

       對於未來,我們無從得知,但人們會從已知的條件去推論、預測未來的情況,這些事情就是未知真相。像是訂好的國中會考日期或火車發車時間,但它們還處於「未完成」的狀態,因此作者認為人們面對未知真相時,能做的事情有兩種:讓它發生、不讓它發生。

       我們能做一些準備讓真相順利發生,也能做出阻擾行為讓原本的結果不會發生,由於我們擁有實現真相的可能,所以必須格外謹慎思考。因為誘導者可能別有居心,提供部分真相、主觀真相或人為真相來干擾我們的行動。

 

       有心人透過暗示、提供片面事實、引導提問等方式來影響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理解,企圖讓人們相信自己的直覺,落入不正確的推理陷阱中。久而久之,人們就不再重視、思考事件的真實性。但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真相運作的模式,就能夠學會如何判斷真相、運用真相,達成追求成功的目標。

 

返回書籍推薦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