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主題文庫  

認識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
認識網路霸凌
傳統上,霸凌(bullying)指的是出現在校園中、青少年族群間長期蓄意的攻擊行為,例如恃強凌弱、譏諷辱罵、以大欺小的行為。這種欺壓行為對許多正處於人格發展階段的受害學童與青少年帶來極大的傷害。
網路交易 網路交易
網路交易
「唐先生打破老婆心愛的花瓶,後來終於在拍賣網站找到一模一樣的花瓶......」這則2003年推出的廣告貼切地說明了網路交易的便利性,也反應出網路交易成為資訊時代新興的一種交易模式與類型,但因為與傳統面對面的交易方式不同,而容易衍生出網路交易詐騙問題。要知道網路交易的內容及類型,如何防範交易詐騙及安全的交易等便顯得很重要。
老師,您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 網路安全
老師,您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
在教室裡,聊不完的話題,回家在LINE上繼續;到餐廳吃飯、去旅遊,甚至看個牙醫,也要打卡、拍照與發限時動態,這些都是學生平日的生活,看似平常,但如果有天學生或家長問你(老師)有LINE嗎?你要怎麼回答?又或者,學生要求加入你的LINE或Instagram,你要不要同意?
何謂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何謂網路沉迷?
網路與3C科技產品越來越普及與盛行,已經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其中我們可以搜尋資料、與他人互動、觀賞影片、購物休閒等,人們在真實世界的行為與網路上的行為緊密交織,難以區分。雖然網路為我們帶來許多便利,但是如果縱情恣意地沉迷在各類科技與網路形塑的世界裡,真的就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嗎?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網路識讀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給我們多元的資訊與便利的溝通管道,也帶給孩子多元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國外學者Prensky 2001年提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就是在說明這些出生於1980年後(資訊時代)的年輕族群,他們從小與各種資訊科技一起成長,習慣也熟悉各式科技的使用。而養育數位原住民的父母或教育人員,則稱作「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他們可能長大後,或是因為工作,才會接觸到科技 (Prensky, 2001)。因此,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這二個族群在生
網路禮儀規範 禮儀規範
網路禮儀規範
二十世紀末網際網路興起,改變了人類的溝通與傳播方式。它的特色及便利性為生活帶來諸多好處,卻也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但,歸根究柢,它不過是一種工具,造成這些正面或負面影響的是敲鍵盤、點擊滑鼠的使用者。為了不讓自己成為「高科技野蠻人」,在踏上資訊高速公路、猛敲鍵盤之際,實有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網路素養及網路禮儀之必要。培養適當的網路使用習慣,並善用網路的優點,避免或降低其帶來的負面衝擊。
數位性別暴力 網路霸凌
數位性別暴力
現實世界中充斥許多性別衝突、性別歧視、性別暴力,甚至是性犯罪,而現今網路帶來的資訊便利與匿名虛擬特性,使得這些性別問題成為網路世界下極富爭議的戰場之一。人們在瀏覽網路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必須隨時注意那些隱藏的惡意與陷阱,有時一不注意,自身也會成為那些霸凌和犯罪的共犯。
孩子,網路世界有我陪你! 網路霸凌
孩子,網路世界有我陪你!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現今的兒童、青少年、大學生、社會人士,甚至是阿公阿嬤大多擁有社群網站(例如Facebook)的帳號。透過社群網站,使用者可彼此溝通、分享資訊;善用科技,也可幫助親子感情的聯繫,例如與遠地念書、工作的親人互動,瞭解近況。但是,身為教育者或家長的我們,仍須留意具有多元與豐富資訊的社群網站,可能也潛伏著攻擊性的訊息或不適當的資訊(劉開元,2012)。
認識網路謠言 網路識讀
認識網路謠言
自古以來,謠言一直是無所不在的。從前謠言多以口耳相傳,散播範圍有限,且會隨著時間逐漸淡化,現今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網路謠言不僅即時快速且大量傳遞、突破時空的限制,也因為可以負載文字、圖像、影片等多媒體,使得網路謠言比起傳統謠言有更完整的訊息說明,也造成了網路謠言的散播情形愈加嚴重。
資訊如何驗證 網路識讀
資訊如何驗證
眾所皆知,網路資訊龐大且豐富,存在著對使用者有幫助的資訊,也充斥著各種不當或不正確的資訊,使得網路資訊的可信度備受質疑。要能判斷資訊是否正確,人們往往缺少足夠的知識或是判斷資訊來源的方法,因此經常只靠自己的舊有經驗,來支持資訊的正確性,不過也因為資訊科技的日益進步,每個人都能成為網路資訊的製造者與接收者,所以也開始有了許多方法或策略來幫助網路使用者進行資訊驗證。
為什麼資訊需要驗證 網路識讀
為什麼資訊需要驗證
雖然網路資訊非常多元且豐富,但是卻因為缺乏過濾管理的機制,使得網路上同時存在對使用者有幫助的資訊,與各種不當或不正確的資訊,因此網路資訊的正確性與可信度開始受到質疑。
你知道,你的孩子看了什麼嗎? 網路識讀
你知道,你的孩子看了什麼嗎?
網路影音、動畫與遊戲是許多孩子與家長喜歡享受的休閒娛樂,尤其是可以挑選多元的影片類型、不受限傳統電視的播放時間。漸漸地,孩子觀看網路影片的時間甚至比電視還多。打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影音頻道,讓孩子觀看網路影片,有時更變成一種陪伴孩子或讓孩子「平靜」的新方式。不過,你知道你的孩子看了什麼嗎?
從腦科學探討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從腦科學探討網路沉迷
根據教育部106年調查顯示,國小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童,網路成癮高危險群(需要找專業心理師、精神科醫師仔細再確認),佔20.40%;國中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23.70%;高中職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32.30%。從數據顯示,目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職,約2成左右的學生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也就是說每5個國高中小學生,就有1個可能會發展成網路成癮。網路世界到底有多大的魔力,讓學生不由自主的沉溺在網路的世界中呢?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柯志鴻醫生,從人腦的結構與反應解釋網路成癮發生的原因。
誰正在看著你? 網路世代的個資與隱私 網路隱私
誰正在看著你? 網路世代的個資與隱私
現今的世界有著各式的網路服務、社群平台、應用程式,人手一機的時代來臨,你在上網的時候是否曾想過: 誰正在看著你?誰可以看到你瀏覽過什麼網頁?點擊過什麼連結?為什麼你才剛搜尋完一個商品名稱,其他網頁就推播給你相關的廣告? 也許你覺得你的個人資料沒什麼,但你是否有想過這些資料可以用來做什麼?別人拿到你的個人資料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網路資訊安全 網路安全
網路資訊安全
當網際網路成為資訊大量流通管道,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在網路上,由於流通廣泛、速度迅疾,因此資訊的正確性、合宜性、私密性都是使用者不安的來源,主要可以分為「網路謠言的散佈」、「垃圾郵件的傳散」,近日益發熱門的「網路交易」也容易衍生「網路個人隱私」是否有保障的問題。
網路通訊安全 網路安全
網路通訊安全
隨著網路的普及,電腦犯罪的手法日漸翻新,也逐漸普遍且複雜化,使資訊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威脅。資訊安全顧及的是使資訊資產不受到有意或無意地洩漏、破壞、假造,以及未經授權的獲取、使用、修改。然而不管是機關團體的整體資訊安全,或是個人使用上的安全顧慮,通常都是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因此瞭解並培養良好的使用習慣是很重要的。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最後一頁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