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焦點新聞  

數位康健
「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各醫院聚焦AI技術
2023.12.01  記者鄒尚謙、林琮恩、陳雨鑫、沈能元╱台北報導  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總統蔡英文許下「台灣成為全球健康產業重要樞紐」的期許,參展醫院今年皆以「人工智慧(AI)」為主軸,大秀「智慧醫療」肌肉。新光推出內視鏡AI系統、國泰是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北醫附醫為失智預測模組、長庚推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花蓮慈濟分享以自製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醫病故事、關渡醫院展現打造「智慧醫院」成果等。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精準醫療 數位孿生兵家爭
2023.11.26  記者鍾張涵╱台北報導  聯合報/A7版/財經要聞 AI除在智慧醫院、數據分析、醫療診斷及預估可望有所突破,在元宇宙與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上,也成為兵家必爭應用,尤其數位孿生更開啟熱戰,跨國大廠如nvidia、西門子等公司正積極搶占先機。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網購「瘦瘦筆」 小心偽藥傷身
2023.11.09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  聯合報/D4版/健康 俗稱「瘦瘦筆」的糖尿病治療針劑,令許多減重族趨之若鶩,各電商平台也引起搶購,衝擊糖尿病患者用藥。不過,由於此針劑是處方藥,所以有賣家在電商平台上,以「胰妥X」、原子筆配件等名稱兜售,衛福部食藥署與地方衛生局合作,全盤檢視是否有不法情節。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AI救護車 縮短偏鄉救命時間
2023.11.02  記者蘇湘雲╱台中報導  聯合報/D4版/健康 從南投埔里到台中榮總約65公里,救護車要開40分鐘,讓救命任務充滿變數。近年台中榮總積極發展AI人工智慧醫療,運用穿戴式裝置、救護車生理監測系統與遠距、雲端數位科技等,創新設計一套遠距救護車急救流程,縮短患者的救命時間,挽救了更多生命。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數位醫療 在宅住院不是夢
2023.11.02  記者李樹人╱台中報導  聯合報/D4版/健康 訓練住院醫師時,AI人工智慧也能派上用場,結合元宇宙、延展實境(XR),年輕醫師在診治「心肺安妮」時,可清楚心肺功能復甦狀況,以及精準預測心臟或心律重症的死亡風險。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表示,數位醫療為國家基本功,除了培訓醫師及確保醫療安全性、有效性外,還可落實居家及遠距醫療,政府應盡速排除相關障礙,積極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遠距醫療是偏鄉主力
2023.10.22  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  聯合報/A3版/焦點 國際積極推動遠距醫療,而國內的遠距醫療目前仍有所局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台灣目前的遠距醫療,多用於偏鄉醫療,但「五官科」這類的科別大多需要使用特殊儀器,協助影像傳遞到執行遠距醫療的醫院,只是過去醫院難取得患者健保卡,導致難調閱病歷,直到虛擬健保卡的推動後,才減少溝通成本。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縣府設置雲端照護 補醫療破網
2023.10.15  記者黑中亮╱南投報導  聯合報/B2版/中彰投要聞 南投縣醫療資源匱乏、遠距醫療又卡關,縣府在較偏遠的20處衛生所、地方據點,設置智慧照護設備,可測量血糖、血壓、血氧、心律與體溫,數據即時上傳雲端,一旦發現數據異常,可提早介入;該平台上線半年,已測得2.5萬筆數據,揪出近5千筆異常數值。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正確用藥有五不 別自己當醫師
2023.10.05  記者黃妙雲╱台北報導  聯合報/D4版/健康 「你的症狀跟我上次生病很像,可以吃我上次剩下的藥」、「這個網站賣的減肥藥感覺滿有效的,買一些來試試看」…,這些錯誤用藥狀況層出不窮,容易吃出問題。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壽險打造健康生態圈 App助攻
2023.10.03  記者戴玉翔╱台北報導  隨著台灣超高齡社會與少子化的到來,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SDG 3 「健康與福祉」,壽險業近年積極經營健康生態圈,在行動裝置普及率近九成的台灣,為了服務更多民眾,紛紛打造自家應用程式(App),除了透過AI運算、異業合作、遊戲化健康任務來鼓勵用戶持續健康行為之外,也積極搶攻外溢保單市場。

點此觀看

數位康健
肩頸痠痛說掰掰 簡文仁教你3招轉身操
2023.09.08  記者邱書昱╱台北報導  聯合報/D4版/健康 剛到辦公室打開桌上電腦寫報告,這一坐大概沒一、兩個小時無法起身,眼睛長時間盯著螢幕,肩頸常會不自覺拱了起來,經年累月下來,教人全身不痠痛也難。

點此觀看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最後一頁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