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焦點新聞 / NEWS

網路沉迷

聯合報/A5版/話題   記者林宛諭、陳俊智╱連線報導
2023/4/20   人氣: 191

六十歲林姓男子前天向乾媽「阿葉姐」訴苦,禁止十歲雙胞胎兒子玩手機和平板,卻被孩子酒精噴眼;他對教養覺得無力感,留下一萬元就離家出走,「真的活不下去了」。警方輾轉獲報,找到林男租屋處,兩名孩子不太搭理,仍盯著平板與手機,不關心父親失蹤,警方漏夜尋找林男,避免發生憾事。

網路沉迷

聯合報/A6版/文教   記者許維寧╱台北報導
2023/2/9   人氣: 141

抖音近年來掀起短影音浪潮,傳播學者分析,短影音吸睛能力強,學子易成癮、附著效力大,近年政府於公部門禁用抖音,但YouTube、IG都開始導入短影音模式,平台間互通有無,「圍堵了一個抖音,卻還有千千萬萬個平台」

網路沉迷

經濟日報/A8版/國際   編譯王巧文╱綜合外電
2022/8/31   人氣: 52

根據華府智庫皮尤(Pew)研究中心最新調查,YouTube仍是美國青少年最愛用的社群平台,以短影音深受年輕人喜愛的TikTok則躍居第二,而Meta旗下臉書(Facebook)的使用率大幅縮水,且長時間上網的青少年比率較七年前翻倍,反映社群媒體市場格局已快速改變。

網路沉迷

聯合報/B2版/桃竹苗要聞   記者王駿杰╱新竹報導
2022/5/5   人氣: 316

愈來愈多學生出現手遊成癮症狀,新竹高中學務處上周提案修正「學生攜帶行動裝置行動管理要點」,禁止校內使用行動載具玩遊戲,班聯會認為校方以他律取代學生自律是權威象徵,提案希望放寬遭否決,學務處提案將在6月底送校務會議決議。

網路沉迷

聯合報/A6版/生活.文教   記者趙宥寧╱台北報導
2022/4/20   人氣: 314

停課新制亂象多 全國有五七二所學校部分班級或全校因為疫情停課。教團發現,教育部放寬停課標準後,部分學校未暫停實體課,導致確診或被匡列居家隔離的教師在家教學,學生卻要到校上遠距課,教室內沒有師長管理,睡覺、聊天、滑手機等亂象百出。

網路沉迷

聯合報/D4版/健康   記者許政榆╱台北報導
2021/12/22   人氣: 682

父母的壓力程度,與孩子使用螢幕時間長度有關。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增三倍,從每日2小時增加到6小時,尤其壓力較高的父母,孩子使用螢幕時間也比較長。專家建議,邁入後疫情時代,父母可培養孩子興趣,透過覺察壓力現況、創造親子共處時間、規畫螢幕使用同時可做的身體活動等3個步驟,促進身心健康。

網路沉迷

聯合報/B2版/中部要聞   陳斯穎╱新竹報導
2021/6/21   人氣: 637

全台停課超過1個月,學生在家線上學習,休息時可能還要玩社群和手遊,家長難免擔憂子女網路過度使用;醫師提醒,被網路吸引原因,青少男以「手機遊戲成癮」占大宗,青少女「網路關係成癮」最多,竹縣衛生局提供戒斷症狀等4個準則,供家長判斷是否已成癮。

網路沉迷

聯合報/A5版/憂鬱世代家長新課題   記者張瀞文、洪欣慈、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3/10   人氣: 1413

根據兒盟二○一九年的社群軟體調查報告,台灣孩子平均十歲擁有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對青少年父母來說,智慧型手機帶來了新型態的教養難題。

網路沉迷

聯合報/A5版/憂鬱世代社群壓力鍋   記者洪欣慈、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3/9   人氣: 1039

小咪(化名)的Instagram上是一張張與朋友開心出遊的照片,昨天去哪玩、今天又參加了什麼活動,但掀開袖子,手腕上是一道道自傷痕跡。年輕一代迎合社群軟體形象:光鮮亮麗、笑容燦爛,現實生活中卻費盡力氣,像天鵝滑水。維持完美形象的壓力讓青少年更加痛苦,周圍的人也難察覺異樣,及時伸出援手。

網路沉迷

聯合報/A7版/文教   記者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2/8   人氣: 850

許多爸媽擔心小孩過度使用手機會影響視力、成績,若小孩又堅持想要自己的手機,容易演變成家庭紛爭。知名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分享如何訓練小孩「拿得起、放得下」的手機使用規則,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更多焦點新聞

頁首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另開新視窗) 最後更新: 2023/6/9 | 網站瀏覽人數: 8234444
創用 CC 標誌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另開新視窗) TWCA SSL 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