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 NEWS
網路沉迷
聯合報/B2版/桃竹苗要聞
記者王駿杰╱新竹報導
2022/5/5
人氣: 177
愈來愈多學生出現手遊成癮症狀,新竹高中學務處上周提案修正「學生攜帶行動裝置行動管理要點」,禁止校內使用行動載具玩遊戲,班聯會認為校方以他律取代學生自律是權威象徵,提案希望放寬遭否決,學務處提案將在6月底送校務會議決議。
網路沉迷
聯合報/A6版/生活.文教
記者趙宥寧╱台北報導
2022/4/20
人氣: 238
停課新制亂象多
全國有五七二所學校部分班級或全校因為疫情停課。教團發現,教育部放寬停課標準後,部分學校未暫停實體課,導致確診或被匡列居家隔離的教師在家教學,學生卻要到校上遠距課,教室內沒有師長管理,睡覺、聊天、滑手機等亂象百出。
網路沉迷
聯合報/D4版/健康
記者許政榆╱台北報導
2021/12/22
人氣: 586
父母的壓力程度,與孩子使用螢幕時間長度有關。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增三倍,從每日2小時增加到6小時,尤其壓力較高的父母,孩子使用螢幕時間也比較長。專家建議,邁入後疫情時代,父母可培養孩子興趣,透過覺察壓力現況、創造親子共處時間、規畫螢幕使用同時可做的身體活動等3個步驟,促進身心健康。
網路沉迷
聯合報/B2版/中部要聞
陳斯穎╱新竹報導
2021/6/21
人氣: 578
全台停課超過1個月,學生在家線上學習,休息時可能還要玩社群和手遊,家長難免擔憂子女網路過度使用;醫師提醒,被網路吸引原因,青少男以「手機遊戲成癮」占大宗,青少女「網路關係成癮」最多,竹縣衛生局提供戒斷症狀等4個準則,供家長判斷是否已成癮。
網路沉迷
聯合報/A5版/憂鬱世代家長新課題
記者張瀞文、洪欣慈、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3/10
人氣: 1242
根據兒盟二○一九年的社群軟體調查報告,台灣孩子平均十歲擁有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對青少年父母來說,智慧型手機帶來了新型態的教養難題。
網路沉迷
聯合報/A5版/憂鬱世代社群壓力鍋
記者洪欣慈、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3/9
人氣: 899
小咪(化名)的Instagram上是一張張與朋友開心出遊的照片,昨天去哪玩、今天又參加了什麼活動,但掀開袖子,手腕上是一道道自傷痕跡。年輕一代迎合社群軟體形象:光鮮亮麗、笑容燦爛,現實生活中卻費盡力氣,像天鵝滑水。維持完美形象的壓力讓青少年更加痛苦,周圍的人也難察覺異樣,及時伸出援手。
網路沉迷
聯合報/A7版/文教
記者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2/8
人氣: 771
許多爸媽擔心小孩過度使用手機會影響視力、成績,若小孩又堅持想要自己的手機,容易演變成家庭紛爭。知名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分享如何訓練小孩「拿得起、放得下」的手機使用規則,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網路沉迷
聯合報/A9版/兩岸
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
2021/2/2
人氣: 519
大陸教育部近日下令,為防止學生沉迷網路和遊戲,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帶手機入校,教師也不得以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用手機寫作業。
網路沉迷
聯合報/A7版/文教
記者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2/1
人氣: 609
小孩吵著要手機,該不該給?幾歲可以給?智慧手機已經成為數位時代下最令父母困擾的教養問題,本報蒐集各國官方、民間組織數據,整理出世界主要國家小孩擁有手機的年齡。相較網路分級規範嚴格的歐洲國家,亞洲國家的孩子普遍較晚有自己的手機。
網路沉迷
聯合報/A8版/話題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2020/8/18
人氣: 1130
手機遊戲已成為大小朋友生活一部分,但過度沉迷不只「網路成癮」,更可能是「遊戲成癮症」。為協助國人理解自己遊戲成癮情況,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發表全國第一套「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包含「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及「戒斷症狀」等三大面向,回答四題就等同專業醫師初步評估,得分超過十分就有成癮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