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網路霸凌
焦點新聞
網路霸凌
被黑粉攻擊 國中直播主拒學難入眠
2023.09.04
沈能元
聯合報/A5版/生活
二○二一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十五歲至卅歲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達廿九點二萬人,且逐年增加,專家分析網路直播、社群媒體普及為重要原因。例如一名十三歲國中生,國小就經營IG、直播,粉絲數萬人,近幾個月卻遭「黑粉」留言攻擊而難以入眠,因拒學被學校列為諮商對象。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因財物糾紛 高一女遭脫衣狠踹掌摑 11人到案
2023.09.01
記者王駿杰╱新竹報導
聯合報/B2版/桃竹苗要聞
一名16歲高一女學生疑因財務糾紛,8月29日晚間在新竹南寮漁港遭同齡友人率眾包圍,不僅上衣遭強脫,還被多名女生輪流狠踹、掌摑等,圍觀友人則錄下施暴過程上傳網路。警方獲報,次日將在場11名少年查緝到案;據悉,警詢時有部分施暴者否認施暴,不斷牽拖,輕浮態度連警方都直搖頭。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校園霸凌擬納網暴 不再強調持續性
2023.08.21
趙宥寧
聯合報/A6版/文教
教育部近日預告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擬將「師對生」與「生對生」調查機制分軌,另為避免生對生一次性身心暴力案件遭「不具持續性」為由拒絕受理,因此增訂嚴重肢體動作或網際網路侵害行為,若超出一般社會通念可忍受程度,準用霸凌防制準則。教團憂此機制恐讓案件暴增,再掀行政逃亡潮,「利弊得失之間應再深入討論」。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校園霸凌擬納網暴 不再強調持續性
2023.08.21
記者趙宥寧╱台北報導
聯合報/A6版/文教
教育部近日預告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擬將「師對生」與「生對生」調查機制分軌,另為避免生對生一次性身心暴力案件遭「不具持續性」為由拒絕受理,因此增訂嚴重肢體動作或網際網路侵害行為,若超出一般社會通念可忍受程度,準用霸凌防制準則。教團憂此機制恐讓案件暴增,再掀行政逃亡潮,「利弊得失之間應再深入討論」。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小學生教唆霸凌 台東教育處列管
2023.06.15
記者尤聰光╱台東報導
聯合報/B2版/高屏澎東要聞
台東傳出有國小高年級疑似教唆中年級霸凌小一生,過程以手機拍攝,影片在網路社群流傳,造成受害學童二度傷害,被害學生家長批加害者家長放任不管。學校表示,近日有家訪輔導,持續照顧學生身心情況。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影像性暴力轉傳 「加倍傷害」
2022.12.31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聯合報/B1版/全台焦點
影像性暴力事件頻傳,兒少性影像通報量從2019年到2021年增加876件。專家表示,影像性暴力每被觀看或轉傳,都是傷害,被害者一再被「加倍傷害」。立委王婉諭呼籲,除了修法,應設具公權力的性私密影像專責單位,確保影像被移除。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私密照外流 女候選人提告 網媒撇清
2022.11.30
記者洪敬浤、曾健祐、陳秋雲╱台中報導
聯合報/B1版/全台焦點
時代力量台中市議員候選人吳佩芸和前男友間的私密照遭張貼上網,她激動落淚說從政前的私密影像被流傳、惡意編輯,還在選前8天的時機被公布,痛批選風敗壞,昨赴台中地檢署對散布者、網媒提告意圖使人不當選、違反個資法等。被點名的新華報導鄭姓社長發聲明,是遭不法人士詐騙,絕無故意或過失侵害吳佩芸權益。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裸聊照外流 15%親密伴侶所為
2022.08.31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聯合報/A12版/社會
立委高嘉瑜遭前男友林秉樞拍攝私密照恐嚇、藝人謝忻拍攝大尺度寫真毛片遭外流,據統計,私密照外流的被害者僅三成九願意報案,衛福部保護司昨宣布「台灣性私密影像防禦網」即起啟動,被害人搜尋「私ME」,並與衛福部聯繫,社工即會協助私密照下架。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肉搜當作業 倫理課變好玩桌遊
2022.07.31
記者陳弘逸╱專訪
聯合報/A6版/文教
倫理及素養課程,往往被視為大學裡無趣、不易引起學生共鳴,又容易淪為老師單方說教的課,高雄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林杏子以「網路人肉搜索」把乏味的倫理課變有趣,不僅讓學生把對系上老師的「肉搜結果」做成學期作業,近年更引導學生當自己的網路印象管理師,清理網上黑歷史。
點此觀看
網路霸凌
社群軟體 新焦慮源 逾2成兒少 自認曾遭網路霸凌
2021.11.08
記者趙宥寧╱台北報導
聯合報/A3版/焦點
疫情趨緩,這學期各級學校多已恢復實體課程,但口罩仍是校園必備的防疫工具。如今開學已兩個月,口罩雖阻絕了飛沫,卻也阻撓了孩子的同儕人際交流,有些新生甚至連同學的廬山真面目也沒見過幾次,只能透過社群媒體「露臉」。但孩子們也因此更顧慮自己在社群軟體被重視的程度,成為新的焦慮源,甚至還可能更易遭到網路霸凌。
點此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