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焦點新聞 / NEWS

網路霸凌

聯合報/B1版/全台焦點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22/12/31   人氣: 56

影像性暴力事件頻傳,兒少性影像通報量從2019年到2021年增加876件。專家表示,影像性暴力每被觀看或轉傳,都是傷害,被害者一再被「加倍傷害」。立委王婉諭呼籲,除了修法,應設具公權力的性私密影像專責單位,確保影像被移除。

網路霸凌

聯合報/B1版/全台焦點   記者洪敬浤、曾健祐、陳秋雲╱台中報導
2022/11/30   人氣: 62

時代力量台中市議員候選人吳佩芸和前男友間的私密照遭張貼上網,她激動落淚說從政前的私密影像被流傳、惡意編輯,還在選前8天的時機被公布,痛批選風敗壞,昨赴台中地檢署對散布者、網媒提告意圖使人不當選、違反個資法等。被點名的新華報導鄭姓社長發聲明,是遭不法人士詐騙,絕無故意或過失侵害吳佩芸權益。

網路霸凌

聯合報/A12版/社會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22/8/31   人氣: 64

立委高嘉瑜遭前男友林秉樞拍攝私密照恐嚇、藝人謝忻拍攝大尺度寫真毛片遭外流,據統計,私密照外流的被害者僅三成九願意報案,衛福部保護司昨宣布「台灣性私密影像防禦網」即起啟動,被害人搜尋「私ME」,並與衛福部聯繫,社工即會協助私密照下架。

網路霸凌

聯合報/A6版/文教   記者陳弘逸╱專訪
2022/7/31   人氣: 44

倫理及素養課程,往往被視為大學裡無趣、不易引起學生共鳴,又容易淪為老師單方說教的課,高雄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林杏子以「網路人肉搜索」把乏味的倫理課變有趣,不僅讓學生把對系上老師的「肉搜結果」做成學期作業,近年更引導學生當自己的網路印象管理師,清理網上黑歷史。

網路霸凌

聯合報/A3版/焦點   記者陳宛茜、潘乃欣╱台北報導
2021/11/8   人氣: 671

最近台灣從歐美引進的兩本書「孤獨世紀」和「集體倦怠」,分析疫情時代加劇數位浪潮,如何影響學習和工作、為現代人帶來孤獨感與倦怠感,引發社交焦慮,甚至加深網路霸凌和外貌主義,這些問題已在台灣上演。疫情下的數位浪潮不僅改變你我生活,也讓現代人出現數位後遺症。

網路霸凌

聯合報/A3版/焦點   記者趙宥寧╱台北報導
2021/11/8   人氣: 420

疫情趨緩,這學期各級學校多已恢復實體課程,但口罩仍是校園必備的防疫工具。如今開學已兩個月,口罩雖阻絕了飛沫,卻也阻撓了孩子的同儕人際交流,有些新生甚至連同學的廬山真面目也沒見過幾次,只能透過社群媒體「露臉」。但孩子們也因此更顧慮自己在社群軟體被重視的程度,成為新的焦慮源,甚至還可能更易遭到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

聯合報/A8版/文教   趙宥寧╱台北報導
2021/10/22   人氣: 587

兒童福利聯盟昨公布二○二一台灣學生網路霸凌現況調查,發現近八成兒少認為現在網路霸凌情形嚴重,但若遭遇網路霸凌,卻有近六成兒少認為講了也沒用、近五成怕愈處理愈糟。

網路霸凌

聯合報/A8版/文教   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9/27   人氣: 502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陳劭旻從過去曾遇過的霸凌事件出發,分析網路霸凌與過去實體霸凌間的差異,以及更需關注的原因:以往霸凌最常發生在校園,現在孩子人手一機,霸凌轉變成任何時間、地方都會發生。

網路霸凌

聯合報/A14版/運動   林奇賢╱綜合外電
2021/9/9   人氣: 442

日本網球名將大坂直美從法網退賽到美網落敗後表示「贏球也不快樂」,打算暫別球場,選手的心理狀態成另個焦點,連北愛爾蘭高球名將麥克羅伊都發聲支持大坂直美,兩位美國女將也透露,美網落敗後收到許多謾罵訊息,甚至有「死亡威脅」,網路世界的便利性和外界目光成兩面刃。

網路霸凌

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記者╱謝蕙蓮
2021/3/20   人氣: 1003

曾經喧騰一時的景文科技大學迎新活動要求新生脫內衣褲案,台灣高等法院日前逆轉一審強制罪的判決,改判主辦活動的學生幹部無罪。2016年該案發生時就引起廣大關注和討論,但之後還是有大學迎新活動脫序上了媒體,凸顯最該被逆轉的,是校園性平友善和霸凌。

更多焦點新聞

頁首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另開新視窗) 最後更新: 2023/6/9 | 網站瀏覽人數: 8234364
創用 CC 標誌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另開新視窗) TWCA SSL 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