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 NEWS
網路霸凌
聯合報/A3版/焦點
記者陳宛茜、潘乃欣╱台北報導
2021/11/8
人氣: 564
最近台灣從歐美引進的兩本書「孤獨世紀」和「集體倦怠」,分析疫情時代加劇數位浪潮,如何影響學習和工作、為現代人帶來孤獨感與倦怠感,引發社交焦慮,甚至加深網路霸凌和外貌主義,這些問題已在台灣上演。疫情下的數位浪潮不僅改變你我生活,也讓現代人出現數位後遺症。
網路霸凌
聯合報/A3版/焦點
記者趙宥寧╱台北報導
2021/11/8
人氣: 340
疫情趨緩,這學期各級學校多已恢復實體課程,但口罩仍是校園必備的防疫工具。如今開學已兩個月,口罩雖阻絕了飛沫,卻也阻撓了孩子的同儕人際交流,有些新生甚至連同學的廬山真面目也沒見過幾次,只能透過社群媒體「露臉」。但孩子們也因此更顧慮自己在社群軟體被重視的程度,成為新的焦慮源,甚至還可能更易遭到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
聯合報/A8版/文教
趙宥寧╱台北報導
2021/10/22
人氣: 525
兒童福利聯盟昨公布二○二一台灣學生網路霸凌現況調查,發現近八成兒少認為現在網路霸凌情形嚴重,但若遭遇網路霸凌,卻有近六成兒少認為講了也沒用、近五成怕愈處理愈糟。
網路霸凌
聯合報/A8版/文教
游昊耘╱台北報導
2021/9/27
人氣: 423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陳劭旻從過去曾遇過的霸凌事件出發,分析網路霸凌與過去實體霸凌間的差異,以及更需關注的原因:以往霸凌最常發生在校園,現在孩子人手一機,霸凌轉變成任何時間、地方都會發生。
網路霸凌
聯合報/A14版/運動
林奇賢╱綜合外電
2021/9/9
人氣: 388
日本網球名將大坂直美從法網退賽到美網落敗後表示「贏球也不快樂」,打算暫別球場,選手的心理狀態成另個焦點,連北愛爾蘭高球名將麥克羅伊都發聲支持大坂直美,兩位美國女將也透露,美網落敗後收到許多謾罵訊息,甚至有「死亡威脅」,網路世界的便利性和外界目光成兩面刃。
網路霸凌
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記者╱謝蕙蓮
2021/3/20
人氣: 863
曾經喧騰一時的景文科技大學迎新活動要求新生脫內衣褲案,台灣高等法院日前逆轉一審強制罪的判決,改判主辦活動的學生幹部無罪。2016年該案發生時就引起廣大關注和討論,但之後還是有大學迎新活動脫序上了媒體,凸顯最該被逆轉的,是校園性平友善和霸凌。
網路霸凌
聯合報/A5版/憂鬱世代社群壓力鍋
記者洪欣慈、游昊耘、張瀞文╱台北報導
2021/3/9
人氣: 1104
翰強(化名)有近五千個臉書(Facebook)好友,但回到現實,他在班上卻是『邊緣人』。專家觀察,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人際挫折,會選擇遁逃進網路世界,在網路上「另起爐灶」,但過度依賴網路上的好人緣假象,不只容易身陷網路交友和網路霸凌風險中,也恐讓網路成為壓垮青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網路霸凌
聯合報/B2版/高屏澎東要聞
記者徐如宜、王慧瑛╱高雄報導
2021/2/22
人氣: 500
高雄市教育局昨天舉行公私立各級學校校長聯席會議,聚焦近期多起校園霸凌案件處理流程,教育局叮嚀各校加強危機事件應對,也要關注校園防疫。市長陳其邁鼓勵校長用心辦學,提醒目前防疫、處理霸凌案是重中之重,每個環節都要謹慎。
網路霸凌
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記者╱吳淑君
2021/2/22
人氣: 484
路殺天天有,但今年春節期間,浪浪「小黑」被撞死,罕見引發全國關注,逼得林姓駕駛前往小黑靈前跪拜,還咒罵「我自己就是畜牲」乞求原諒。過完年,雲林縣政府防疫所約談駕駛到案,駕駛面臨刑責、行政罰,但網路公審和被網友出征讓駕駛更崩潰,為了兩句話付出慘痛代價。
網路霸凌
聯合報/A2版/焦點
記者林伯驊
2021/2/8
人氣: 597
高雄林姓女高職生遭霸凌事件上周曝光,網路一片群情激憤肉搜時,有人擔心失序、失控將帶來私刑報復,如今不幸言中;一群自認的「正義之士」,提油救火讓傷害擴大,複製暴力以牙還牙,傷害台灣的民主法治,其實沒為被害人討回什麼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