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直播的隱私保護意識

2020年5月25日   人氣: 5215  

  

近年隨著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專門直播的平臺開始興起,社群媒體也多附屬直播功能。直播,不僅能分享生活、商業行銷,更是創造網紅的管道之一。不少青少年已開始利用有直播功能的社群、影音網站或應用程式來公開播出即時影像,做為直播的主角-直播主,塑造個人形象、即時與觀眾互動。

即時性
直播與一般網路影音錄製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直播具有「即時性」。 透過網路平臺「現場播出」,雖然腳本可能事先設定好,但在直播的過程中通常無法剪接與後製,雖然有些直播平臺有即時修圖功能,但真實性還是相較於錄製的影音來得高、較貼近一般觀眾的日常,這也是閱聽人喜愛觀看直播的原因之一。

 

即時互動性
直播也具有「即時互動性」,直播主可以因應網友的回應,進行直播的內容調整,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營造親切感。但也就因為這樣的即時性,如果直播的內容不適宜、直播主暴露了個人或他人的隱私,直播的內容已無法即時收回。如此一來,除了可能有安全上的疑慮,還可能產生法律問題。

身為直播主的你,或是你的學生/孩子,是否瞭解網路跟現實世界一樣,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該如何提升學生/孩子直播的隱私保護意識呢?

 

一、直播可能衍生的隱私問題

什麼是隱私?隱私就是不想被別人知道的事情,像是你私底下的生活、你的身體、你的日記或不想告訴別人的秘密,我們保有自己的隱私、不想被別人知道的權利,就是隱私權。每個人對於隱私權的定義可能不一樣,也許你不在意房間被外人看見,但哥哥或姊姊在意,那就要尊重別人的隱私權。所以在直播時,特別是有可能會拍到日後可能會後悔或不想讓全世界的網友看到的隱私,例如你的名字、學校名稱、住家地址、住家附近特別醒目的地標、家人的私生活等,這些會洩漏個人或他人隱私的地方都要特別注意。此外,未經他人同意就拍攝,也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需要特別留意。

除了隱私權外, 也要讓孩子認識什麼是個人資料,個人資料就是與你自己有關的資料,例如你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手機號碼、家裡的地址,甚至是爸爸媽媽的姓名、電話或工作職業等,也都屬於個人資料。我們應該提醒孩子盡量避免在網路上留下與「個人」有關的訊息,特別是私人的資訊,如果網友一直提問,也要開始有警覺,並與家長討論。如果孩子還是不知道自己對於隱私公開的界線,教師或家長也可以建議孩子,只要是不敢在教師或家長面前展示的內容,就不要輕易地張貼在網路上。

此外,直播時,除了有可能遭到觀眾側錄,做其他非你所預期的用途、或是有些直播平臺也有全天候後端監控,甚至有資安漏洞,這些隱私議題都是我們在使用直播前需要思考的。有些直播平臺還有獎勵、禮物或評比的功能,若是為了吸引更多粉絲或得到獎賞而聽從網友的要求,暴露自己身體的隱私,不但可能會觸犯相關法律,例如刑法的散佈猥褻物品罪,甚至有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在網路上持續流傳等問題。因此,身為教育者的我們需要讓學生瞭解,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隱私的重要性。

 

二、教師如何因應、可以提供給家長的管教策略

面對新世代的直播文化,教師平常可多瞭解目前流行的平臺或應用程式、瞭解學生的網路行為,還可以藉由相關新聞案例,提醒學生直播應注意的事項。此外,大部分的學生直播都是在家中或校外,教師亦應提供相關資源以及指導策略給家長。以下是教師可以提供給家長的管教策略:

1.瞭解直播的平臺或功能

不論是進行直播或從事任何網路活動,第一步都是瞭解其網路平臺或功能,就像是新生要上學前,家長會陪同孩子瞭解學校的地理位置、教室、規定等。教師可以提醒家長陪孩子一起瞭解直播的平臺或功能,使其安全與適宜地進行網路直播。舉例而言,有些平臺的隱私預設值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你上傳的照片和影音,除非你將自己的個人檔案設定為「不公開」,只有好友或追蹤清單上的朋友才看得到;有些平臺上傳照片時也會分享目前所在位置,也請確認是否已關閉地理位置標註的功能。此外,也有些直播平臺可以指定分享的對象,如果是家族旅遊或孩子想試試看直播是什麼,教師也可以建議孩子將直播內容設定為僅限某些朋友或對象觀看,避免可能的不適當言論或家族隱私被立即公開給所有人看見。

2.認識隱私、個資與直播規範

每個人對隱私的需求程度、主觀意識可能也有所不同,如果學生不瞭解什麼是隱私或個人資料保護,或是不清楚洩漏隱私或個人資料可能會造成的風險或傷害,當無法回收的直播影音透過網路流傳出去,便很有可能會影響或傷害自己與家人的現實生活。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第1項第1款規定,所謂個人資料是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教師可以藉由新聞報導或課堂機會教育學生個資的種類與定義,請學生思考有必要透過網路或直播揭露自己或他人的隱私嗎?相對地,如果他人在直播時拍到你,而你不願意入鏡,你可以迅速離開,或是請對方不要讓你入鏡,尊重你的隱私權。

    此外,就如同開車上路前需考駕照、瞭解交通規則,在使用網路前,應先瞭解相關法規,並認識各平臺規範與設定,例如有些直播平臺對於未成年直播設有限制,像是規定直播主都經過簽約,未成年人若想簽約,監護人不但需要知情且同意,也要經過直播主培訓課程,認識直播的規範。所以,教師可以建議孩子與家長一起認識直播、瞭解什麼可以公開、什麼不可以,家長可陪同孩子一起認識、一起在這個網路/直播時代中成長。

3.以身作則、機會教育

網路直播的隱私議題不只是孩子需要認識,有時候家長更需要,例如不少家長喜愛透過網路「曬小孩」,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日或親師座談的時間,多與家長分享網路隱私的議題,像是在網路上張貼孩子照片或影片前,可多諮詢孩子意見,尊重孩子隱私,孩子也會從中學習尊重他人隱私。

 此外,也可以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觀看直播,與孩子一起討論這樣的直播內容適宜與不適宜之處,並提醒孩子切勿跟隨其他人起鬨,慫恿對方做出不適當的行為。家長,也可試著詢問孩子如果是這個直播主,會如何應對或怎麼調整直播內容。

如果是自己「被直播」,但不願意時,應該如何處理?例如,如果是公共場合,可以快速通過,避免進入鏡頭;如果是朋友直播,可以與朋友說明自己的意願,彼此尊重。

家長以身作則,並隨時機會教育,多瞭解多關心,除了可避免因為網路帶來的親子衝突,相信孩子不管是在直播活動或從事任何網路活動前都會更謹慎小心,有什麼問題,也會與家長討論分享的。

4.培養真正的自信心與強壯的心理建設

站在直播主的位子,有時會讓人覺得自己是擁有許多粉絲的公眾人物,但請提醒孩子,網路是可以是展現自我的地方,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需要為了獲得人氣,或者粉絲的禮物打賞,而選擇用譁眾取寵的直播內容,這是無法維持長久的。不需要過度在意網友的看法或聽從指令,如果有網友要求分享你個人的私密照片或裸露,請不要答應,我們擁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真的喜歡你的紛絲,應該是會尊重你,而不是要求我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包括想看或碰觸。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直播平臺提供禁言或封鎖的功能,所以只要覺得有不舒服或難以回應的言論,一定要提高警覺,與父母或師長討論應對,也可以封鎖該網友。

教師可以提醒孩子珍惜與愛惜自己身體,劃定身體與隱私界線,呼籲孩子不要過於看重網路上陌生人對自己的評價,應幫助孩子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真正的自信並建立強健的心理素質。也可以提醒家長,讓孩子多發展休閒活動或培養其他興趣,唯有培養孩子多元的專業能力以及強健的身心、建立成就感與自信心,孩子才能強韌地的面對多元的網路文化。

知名且長久經營的直播主大多是以個人特色專長、知識傳播為主,並非以洩漏個人隱私、暴露個人身體為主要手段。網路跟現實世界一樣,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若是成名後還可能衍生更多的隱私問題;因此,瞭解網路直播可能衍生的隱私議題,並提升自我對網路隱私的警覺與保護意識,不僅是對個人現實生活的保護,也是對自己與他人的尊重。展現自我不一定要展現身體的隱私,分享生活也不一定要揭露隱私,網路或直播平臺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現實生活才是真正的直播人生。


教材包下載(文章、教學影片、教學指引、學習單)(.rar 壓縮檔)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