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LINE「綁架小孩新手法」 竹縣警:假訊息 別恐慌


聯合報/B2版/新竹新聞
記者羅緗綸╱竹北報導
2016年5月22日   人氣: 7961  

網路識讀

網路上流傳「綁架小孩新手法」,引起學校老師和家長緊張,紛紛轉傳,相互提醒注意;新竹縣警方說,竹縣並未接獲綁架報案,刑事局也未通報縣市警察局注意這一綁架方式,請民眾別恐慌、勿轉傳,冷靜看待。

新竹縣不少老師、家長最近接獲朋友間轉傳的LINE訊息,指家長在晚上7點做晚餐時,接獲女子打電話說是班導師,指孩子的作業有問題,要來換作業。

訊息中說,這位家長向擔任刑警小隊長的哥哥詢問,刑事局已接獲多起類似案件,這是歹徒利用家長正忙,沒時間陪孩子到巷口換作業,讓孩子前往,孩子單獨前往,就被綁架了,並指這是綁架新手法;不少老師、家長接到訊息,緊張轉傳親友,相互提醒「要小心!」

警方說,這是假內容的訊息,警方最近並未接獲綁架小孩的報案,況且,訊息內容諸多不合邏輯,例如,歹徒不知道受話者家中是否有小孩?小孩多大了?也不知受話者家住哪?怎麼打?怎麼約?都有問題。

如果歹徒認識對方,也了解對方作息狀況,假冒「班導師」打電話,受話者也不一定會讓孩子單獨外出,就算孩子外出,能做作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辨識和反應能力。況且,歹徒如果認識對方及了解對方作息,就有可能選其他時機下手,何必來電先約?

 

相關文章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給我們多元的資訊與便利的溝通管道,也帶給孩子多元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國外學者Prensky 2001年提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就是在說明這些出生於1980年後(資訊時代)的年輕族群,他們從小與各種資訊科技一起成長,習慣也熟悉各式科技的使用。而養育數位原住民的父母或教育人員,則稱作「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他們可能長大後,或是因為工作,才會接觸到科技 (Prensky, 2001)。因此,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這二個族群在生

認識網路謠言

自古以來,謠言一直是無所不在的。從前謠言多以口耳相傳,散播範圍有限,且會隨著時間逐漸淡化,現今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網路謠言不僅即時快速且大量傳遞、突破時空的限制,也因為可以負載文字、圖像、影片等多媒體,使得網路謠言比起傳統謠言有更完整的訊息說明,也造成了網路謠言的散播情形愈加嚴重。

相關影片


氣噗噗大挑戰

眼見不一定為憑

生活中的假訊息

焦慮的飛炫阿嬤

返回網路識讀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