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的5大負影響 IG易讓人憂鬱
聯合報/R06版/好讀周報新識力
陳韻涵
2018年5月7日
人氣: 25562
網路沉迷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RSPH)近日一項研究分析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Instagram、Snapchat等5大社群媒體,對1479位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14歲到24歲年輕社群媒體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影響。
這項名為「心神狀況」(#StatusOfMind)的調查深入探討14項身心健康相關議題。結果顯示,圖文分享平台Instagram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造成最不良的影響,讓使用者感到憂鬱、焦慮和孤單且影響睡眠等。研究發現,只有影音分享平台YouTube會對使用者產生積極正向的回饋。
焦慮和沮喪 大增70%
高達91%的年輕人使用社群媒體,其中六分之一的年輕人曾感到焦慮和沮喪,過度依賴及使用社群媒體導致年輕人過去25年來,感到前述兩種悲傷情緒的比率大增70%。
此外,社群媒體成癮的情況比酒精和藥物濫用更嚴重。台灣衛生福利部日前跟進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但「社群媒體成癮」(social media addiction)目前尚未被視為疾病。儘管如此,已有許多機構和心理醫師開始研究社群成癮問題並提供相關「治療」,協助重度成癮者回歸正常生活。
睡少會疲勞 產生自卑
睡眠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睡得不好會導致疲勞,影響日常生活,產生自卑感、憂慮或壓力,繼而影響作息。這種惡性循環對年輕人的殺傷力很大,因為青少年正值發育期,平均比成人需要多睡一到兩小時。
70%年輕人 考慮整形
年輕男女都非常重視身體形象,但20多歲的青少女尤甚。RSPH研究發現,高達90%的少女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形象。
每小時約有1000萬張新照片上傳臉書,其中不乏多數經過修圖的「照騙」,讓這個「以貌取人」的平台對年輕人形成莫大壓力。調查指出,約70%的18歲到24歲年輕人曾考慮整型。
網路霸凌 fb最常發生
70%的年輕人表示,曾遭受網路霸凌(cyber bully),其中高達91%的受害者求助無門,其中又有37%的人認為自己經常受到網路霸凌。網路霸凌的情況在臉書上最常發生,高出其它社群平台的一倍。霸凌受害者可能感到沮喪、焦慮、受創、孤單,繼而影響學業表現,甚至改變睡眠及飲食習慣。
恐懼錯過 情續受影響
社群媒體使用者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症狀是指害怕漏追蹤朋友的動態。許多人都有過FOMO的感受,但對部分難以調適的人會造成情緒上的影響。比FOMO更嚴重的是「社會攀比心理」(social comparison),意指對他人貼出的美好生活產生忌妒和比較的心態,但往往忽略這幾張精挑細選的照片背後,或許是近百張失敗或拍醜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