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法案六月出NCC大門 詐騙猖獗 平台失守沒法管


聯合報/A5版/話題
記者馬瑞璿╱台北報導
2022年5月12日   人氣: 280  

網路識讀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這兩年,民眾大小事仰賴數位科技,尤其Google、臉書幾乎是民眾每天都會使用的數位平台,詐騙事件卻層出不窮、亂象叢生。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監理,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擬定「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定義網路平台所需負擔的各種義務。但草案最快是今年六月才會走出NCC大門、送至行政院審議,離真正上路還有一段時間。

根據「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未來,警方如果在網路平台上看到詐騙內容,可向法院申請資訊限制令,平台必須撤下相關內容;但如果跨國線上平台不配合限制令,數通法也有最後一招,可以讓電信業者等ISP(網路服務供應商)直接斷訊,讓民眾無法再看到該平台的內容,以遏阻不實資訊傳播。

數位經濟時代,所有交易都是在平台上面完成,民眾很多輿論也都在平台上發表,平台已經是一個準公共空間。」NCC副主委暨發言人翁柏宗認為,「既然它是一個公共空間,那麼,數位平台就必須要扮演好守門人的角色。」

網路平台被駭客入侵,成為民眾個資外流一大破口,但這些平台並不會對外公告已被入侵,甚至部分平台已被入侵,卻毫無察覺。

翁柏宗認為,數位平台就必須要扮演好守門人的角色,也就是說,平台不能只是打造一個商業模式不僅有保護用戶數位隱私的責任,也更應該保護消費者以免落入詐欺陷阱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賴祥蔚則認為,台灣許多重要的數位交易平台都是外資,如何扶持本土產業以保護文化自主權,也將是台灣數位經濟的重要關鍵。

 

相關文章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給我們多元的資訊與便利的溝通管道,也帶給孩子多元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國外學者Prensky 2001年提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就是在說明這些出生於1980年後(資訊時代)的年輕族群,他們從小與各種資訊科技一起成長,習慣也熟悉各式科技的使用。而養育數位原住民的父母或教育人員,則稱作「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他們可能長大後,或是因為工作,才會接觸到科技 (Prensky, 2001)。因此,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這二個族群在生

認識網路謠言

自古以來,謠言一直是無所不在的。從前謠言多以口耳相傳,散播範圍有限,且會隨著時間逐漸淡化,現今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網路謠言不僅即時快速且大量傳遞、突破時空的限制,也因為可以負載文字、圖像、影片等多媒體,使得網路謠言比起傳統謠言有更完整的訊息說明,也造成了網路謠言的散播情形愈加嚴重。

相關影片


氣噗噗大挑戰

眼見不一定為憑

生活中的假訊息

焦慮的飛炫阿嬤

返回網路識讀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