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家:只能參考 民眾:避醫療糾紛


聯合報/A5版/生活.文教
沈能元、林琮恩、鄒尚謙
2023年8月22日   人氣: 395  

網路識讀

【記者沈能元、林琮恩、鄒尚謙╱台北報導】

學者與專家都認為,醫療不是服務業,不能以Google評分高低,論斷醫院優劣,頂多只能當作參考。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則認為,民眾就醫選擇時應以衛福部醫院評鑑結果為主要指標;但不少民眾卻認為Google評論中若有嚴重醫療糾紛,就會避免前往,當然是一種就醫標準。

 

林先生表示,不管去大醫院、小診所,都會習慣性瀏覽Google評論,「因為沒有其他更有公信力的資訊可參考」。家裡有二寶的李小姐表示,會特別注意負評,如有嚴重醫療糾紛,當然就會避開,「Google評論並不一定準,但還是可以當成就醫標準」。  

 

「Google評分只對表淺的服務品質有幫助。」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教授周穎政說,醫護人員親切、客氣,或是指標清晰、動線佳等都可拿高分,但台灣健保給付偏低,且核刪機率高,醫師必須謹慎行事,病患或家屬如果想要住院、做高階檢,遭醫師否決,就可能給一星負評。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在醫策會醫學中心評鑑中,台大醫院、台北榮總表現優異,名列前茅,但在Google評分卻不到四顆星,足見網路評分只能當成參考意見之一,甚至可能被有心人操作,不宜作為就醫選擇的唯一依據。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前理事長朱益宏說,任中山醫院院長時,十分關注醫院的網路評分,不管評分客不客觀、分數高或低,如發現負評,且情況屬實,當然必須改善;但極少部分醫院為追求滿意度,開診前要求醫護人員列隊,向病人彎腰鞠躬,這就不是好現象。

 

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說,網路評分太過主觀;不過大部分醫院如被抱怨就會改進,正是台灣醫療品質不錯的主因。

 

相關文章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給我們多元的資訊與便利的溝通管道,也帶給孩子多元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國外學者Prensky 2001年提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就是在說明這些出生於1980年後(資訊時代)的年輕族群,他們從小與各種資訊科技一起成長,習慣也熟悉各式科技的使用。而養育數位原住民的父母或教育人員,則稱作「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他們可能長大後,或是因為工作,才會接觸到科技 (Prensky, 2001)。因此,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這二個族群在生

認識網路謠言

自古以來,謠言一直是無所不在的。從前謠言多以口耳相傳,散播範圍有限,且會隨著時間逐漸淡化,現今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網路謠言不僅即時快速且大量傳遞、突破時空的限制,也因為可以負載文字、圖像、影片等多媒體,使得網路謠言比起傳統謠言有更完整的訊息說明,也造成了網路謠言的散播情形愈加嚴重。

相關影片


氣噗噗大挑戰

眼見不一定為憑

生活中的假訊息

焦慮的飛炫阿嬤

返回網路識讀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