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禮儀規範
聯合報/A8版/話題
記者鄭媁、游振昇、陳秋雲、喻文玟
2021年3月18日
人氣: 56
知名連鎖店推出的諧音哏活動,掀起改名「鮭魚」風潮,內政部昨天透過臉書提醒民眾,依大法官解釋及「姓名條例」規定,大家都能自由擁有喜歡的名字,一人有三次改名機會,但還是請大家慎思愛護自己的好名字,好好珍惜使用戶政資源。
根據統計,截至昨日有逾百位民眾到戶政機關改名,內政部小編在臉書附上「實至名鮭」KUSO辭典圖表示,若未算好三次改名額度,可能因此踏上「不鮭路」。
改名須攜帶身分證、戶口名簿及當事人近兩年拍攝的相片,換發戶口名簿費用每份卅元,換領身分證每張五十元。內政部戶政司長張琬宜表示,依姓名條例,名字字義粗俗不雅、音譯過長或有特殊原因就可改名,但以三次為限。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鄭自隆指出,店家推此行銷手法應以為沒人會叫「鮭魚」,是無本宣傳,卻未考慮台灣社會的特殊現象;店家雖博取到新聞版面與網路聲量,但對品牌恐怕有傷,不見得加到分。
中市民政局長吳世瑋說,民眾申請改名多半會受理,但為免費吃壽司改名,實在應三思而行。板橋戶政事務所主任盧碧蘭表示,在身分證改名可換證,但戶籍謄本會顯示歷次改名紀錄,「紀錄跟著一輩子」,萬一求職遇上雇主要看戶籍謄本,發現曾改名叫「鮭魚」,老闆怎麼想?
盧碧蘭說,很多年輕人改名「鮭魚」後,優惠期過後再改回來即可,但中間可能衍生法律爭議;改名包括信用卡、護照、健保卡、行照駕照等證件都要改,萬一當「鮭魚」這幾天出了什麼狀況,只有身分證是正確名字,其他證件都是舊名,恐出狀況。
上一頁
頁首